IPO受理正呈現對公司經營模式更多包容性。
近期,北京植物醫生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植物醫生”)的深主板IPO申請獲得受理。
植物醫生主打植物萃取,涵蓋水乳膏霜、精華等化妝品,2024年收入、歸母凈利潤分別達到21.56億元、2.43億元。
與當前已上市化妝品企業不同,植物醫生主要通過授權經銷商開設線下專賣店擴大業績規模。
截至2024年末,植物醫生有3830家授權專賣店(線下門店),同期創收11.1億元,占比超5成。
盡管植物醫生在自家官網中將加入該類門店稱之為“加盟支持”,但招股書中始終未提及該表述。
植物醫生不愿“沾邊”加盟,是否與近年來監管對該類業務形態保持審慎態度有關仍待觀察。
此番IPO,植物醫生計劃募資9.98億元進行營銷、研發中心等項目建設。
植物醫生是否可以成為A股首家化妝品連鎖店上市企業,備受關注。
“切割”加盟?
近年來化妝品等消費公司的A股IPO不算順利。例如毛戈平、相宜本草等化妝品企業的IPO均以主動撤退而告終。
但隨著IPO受理端的提速,部分消費類項目終于迎來開閘。植物醫生也和百菲乳業一道成為了滬深兩市受理的唯二消費類IPO項目。
不同于近年來上市的貝泰妮(300957.SZ)等化妝品企業的主打線上,植物醫生主要采取線下連鎖經營模式,門店分成直營店、授權專賣店兩大類。
直營店主要開設在熱門商圈、交通樞紐等人流密集區域,2024年對總收入貢獻接近1/4。
截至2024年末,植物醫生共開設了498家直營店,同期創收5.27億元,平均單個門店年創收105.75萬元。
相比之下,授權專賣店才是植物醫生的收入“大頭”,2024年創收11.1億元,占比在5成左右。
具體來看,這主要是植物醫生授權全國各地的經銷商所開設“植物醫生”品牌線下連鎖門店。
在該渠道下,植物醫生每年與經銷商簽訂買斷式授權經銷合同,明確約定授權經銷的門店、信用政策、價格體系等事項,經銷商則根據其名下各門店銷售情況向植物醫生下訂單。
如此來看,植物醫生的授權專賣店主要通過向授權門店賣貨獲取收入,該類門店亦可以理解為“加盟店”(以下統稱為“加盟店”)。
但植物醫生的招股書中全文中并未提及“加盟”的表述。
信風注意到,官網顯示植物醫生線下門店的招商方式表述為“加盟支持”,可提供店面選址、形象設計、培訓、運營帶教等指導。
這或許和整體的審核環境有關。
監管層一直對連鎖、加盟等消費類企業保持著審慎的態度,而植物醫生“回避”這一表述是否與此有關尚不得而知。
此番植物醫生若能順利登陸A股,或許也在向同類項目釋放更多積極信號。
加盟店數量的增加,正是植物醫生快速做大收入規模的方式。
植物醫生加盟店“跑馬圈地”的時間點主要發生在2023年。當年末門店數同比增加了170家,推動總門店數突破4000家大關。
同期植物醫生線下加盟店收入達到11.37億元,同比增長了4%。
“2023年,隨著線下消費場景的全面恢復,公司為經銷商提供了較強有力的開店支持政策,使得當期新開門店數量較多。”植物醫生表示。
但在2023年快速“跑馬圈地”后,植物醫生開始了閉店潮,2024年末同比減少294家加盟店。
植物醫生稱這是出于提升經銷客戶開店意愿,加強了單店成本效益考核,關閉了部分業績不佳的門店。
加盟店的平均單店年收入確實有所提升,從2022年的27.62萬元增長至2024年的28.97萬元。
不過加盟店單店給植物醫生帶來的收入不及直營門店,2024年直營門店單店收入是加盟店的3.65倍。
此番IPO,植物醫生的募資用途之一就是在北京、上海、重慶、武漢等城市籌建更多直營店,以進一步增加收入規模。
但在總門店數已經達到4328家的情況下,植物醫生持續開店所帶來的單位效益是否還有提升空間,仍待觀察。
發展“美容院”業務?
借助加盟商的力量進行市場擴張,確實幫植物醫生省了不少銷售費。
2024年,植物醫生的銷售費用為7.43億元,占收入的比重為34.47%。
同期珀萊雅(603605.SH)、貝泰妮(300957.SZ)、丸美生物(603983.SH)、水羊股份(300740.SZ)4家可比公司的銷售費用率均值為50.49%,高出植物醫生16.02個百分點。
不過由于線下加盟模式需要留給加盟商更多利潤空間,導致植物醫生的整體毛利率表現不及同業。
2024年,植物醫生的毛利率為58.9%,低于前述同業均值11.57個百分點。
但植物醫生并不只是銷售產品,還提供類似美容院的到店護理服務。
植物醫生表示 門店為消費者提供到店護理、線下沙龍等優質線下服務,可豐富消費者購物體驗。
“為提升消費者用戶體驗,公司在線下直營門店為消費者提供免費到店護理服務。”植物醫生表示。
據植物醫生的北京某門店工作人員向信風介紹,若購買一套520元的護膚品,可以享受10次清潔補水服務。
不過從第三方平臺可以看到,植物醫生正在將該項免費業務發展成單獨收費的美容院式護理業務。
信風據第三方平臺“美團”不完全統計,植物醫生在北京、上海、成都、重慶分別有5家、6家、7家、7家的線下門店,正在開展到店護理業務。
這些門店覆蓋的服務涵蓋清潔補水、去黑頭等各項皮膚護理,定價基本都在百元。以北京門店為例,面部清潔、深層清潔補水的定價為35元、88元。
這究竟是植物醫生吸引消費者到店購買護膚品的手段,還是轉型美容院的開始,目前難以從招股書中管窺一二。
從目前已上市A股美容護理公司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公司重心仍是集中在護膚品、醫美材料等偏向于上游的行業,只有少數公司在上市后通過收購的手段進一步加大對終端美容院業務的布局。
而如果植物醫生的業務形態正朝著“美容院”的方向發展,這是否會導致其IPO觸發行業類障礙,也在受到關注。
鞏固線下市場的同時,植物醫生還在加碼線上渠道。
一方面,植物醫生授權經銷商開設網上商城(小植商城),將用戶流量從線下延伸至線上;另一方面,還通過開設官方旗艦店、與網絡達人合作等方式布局京東、天貓、抖音等電商平臺。
2024年,植物醫生的線上渠道創收5.19億元,占比接近1/4。
在IPO申報項目中,業態呈現種種特殊性的植物醫生此番能否順利上市,備受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