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博物館的“蝠桃瓶”文創臺燈、發光冰箱貼,讓網友吵翻了。
蝠桃瓶,全名“清雍正粉彩蝠桃紋橄欖瓶”,國家一級文物,上博鎮館之寶之一。瓶身以粉彩繪壽桃八枚與蝙蝠兩只,寓意福壽無邊。在現存傳世品中,同類文物僅此一件,足見其珍貴。然而在2002年前,蝠桃瓶曾流落海外,在沒有任何保護的情況下,被美國里德家族當作臺燈使用了長達40年。
網友吐槽上博“蝠桃瓶”的推文
對此,有網友指責,上博以蝠桃瓶為原型做臺燈、發光冰箱貼,是拿文物傷疤當賣點,“它可以是絲巾、水杯,但唯獨不能是臺燈”,“好比制作圓明園蠟燭,讓人點來燒”。但也有網友表示,“創傷經歷也是文物的一部分,要正視歷史,而不是刻意回避”,“瓷瓶本身就具備多種功能,沒有必要上綱上線。”
輿論發酵后,上博方面也做出了回應。蝠桃瓶的文創有41種,瓷瓶臺燈此前已銷售30年;流落期間,蝠桃瓶被保存良好,里德家族將蝠桃瓶改造為臺燈,也是因為當時歐美流行用瓷器做臺燈。這種器物“二創”行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一直存在,并不是網友所稱的“糟蹋文物”。
上海博物館以蝠桃瓶為原型開發的各類文創
眼下,爭議雖然告一段落,但留給博物館和文創界的思考還有不少。文創產品不僅是商品,更是文化傳播的載體,博物館除了要“尊重歷史”“征詢捐贈人意見”,更要尊重廣泛的民意,如不審慎對待,就可能造成誤解和傷害。蝠桃瓶飄零異鄉成為臺燈,又在愛國商人的奔走下重歸故土,這段跌宕歷程中,既有民族傷痕,亦有文明韌性。真正欣賞它的人,不會回避這段過去,同時更希望關于它的文創產品,能兼具創新活力和歷史溫情,既不忘曾經的顛沛流離,更輝映今日的從容自信。
這場爭論也沒有對錯之分,大家如此廣泛地討論一個文創產品,也是各自捧著“在意”,提醒對方守護歷史的“珍貴”,反映的是公眾對文化遺產的關注,也是文化活力的體現。文物是記憶的活化石,每一次復刻轉化都是歷史的再書寫,需以慎重的筆觸平衡“藝術與傷痛”“創新與敬畏”。
來源:長江云新聞 B4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