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各部門持續深化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不少地方開展“摘牌行動”,基層“牌子多”的狀況有了極大的改變。
有形的牌子好摘,無形的不良作風難除。在各種牌子被摘下的同時,一些地方卻出現了牌子減了但事沒減的情況。比如有媒體報道稱,個別地方為了應付檢查以活動牌、電子牌取代傳統的固定牌,有的地方雖然摘掉了“這站那室”的牌子,但基層干部仍戴著“這長那員”的帽子。帽子和責任發到下面,資源和人力卻仍浮在上邊。
摘牌為何難在摘“心里的牌子”?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一些上級單位和部門,在推動工作時,還是習慣于老一套。比如有的部門,在檢查、考核評價基層工作時,不是深入群眾進行走訪調查,了解工作進展和實際成效,而是只在辦公室查看檔案、翻臺賬、查看工作場所等,這些滿墻的牌子,自然成為迎接檢查的“道具”。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級部門熱衷于“看牌子”,下級單位只能投其所好,絞盡腦汁“掛牌子”。既要減少墻上牌子的數量,又要保證上級每一個部門滿意,一些基層單位不得不劍走偏鋒,以方便調換的活動牌、電子牌應對,哪個部門下來檢查,就掛哪個部門的牌子。舊有負擔并未隨牌子消失而消散,反倒如水中葫蘆,按下這頭,那頭又浮起。
“牌子滿墻”不如“服務滿格”。摘牌子不能只是物理空間的清理,而應該是服務理念的重構。要提高思想認識,破除“牌子即責任”的迷思。從源頭上加強審核把關,厘清責任邊界,清理本不該由基層承擔的任務,劃清基層干部的職責,把基層干部從形式主義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更為關鍵的是要以上率下,扭轉“以牌為綱”的考核指揮棒,建立健全以群眾滿意度、工作落實度為核心的評價體系,考察矛盾化解率、服務響應速度、群眾口碑等“硬指標”,把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實惠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而非停留于“是否有牌”“頭銜是否齊全”的表面文章,基層工作重心才能從“墻上”真正回歸“心上”,導向務實服務。
來源: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