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1889年9月26日—1976年5月26日)曾說,他從不“觀察”鄉下的風景,而是日夜體驗這里的每一刻變幻。
這句話,被網紅大師—鮑鵬山老師一解讀,就成為:哲學家寫農村生活,不是文學家筆下的風景,是體驗農村生活,介入生活,進而改變世界。
海德格爾隱居黑森林(農村)的核心目的:—在劈柴、取水中恢復物我共生的存在方式;——通過承受風雪、觀察農作,體驗大地自行鎖閉又涌現的奧秘;——依季節勞作與沉思,讓生命節律掙脫鐘表時間的束縛——以簡樸生存作為思想的道標,將“存在”抽象概念踐行為血肉實感。
鮑老師這種割裂敘事邏輯的評價,與海德格爾的觀點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但卻為本次要討論的原生家庭成員之間緊張關系,增添了注腳。
介入、干預、改變,這難道不是原生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緊繃的寫照?而像海德格爾那樣,存在、觀察、體驗,難道不是一種舒服關系的寫照?
問題的提出
原生家庭定義與特征。原生家庭與新生家庭是一組相對的概念。
時空范疇--起點:從個體出生開始(部分理論認為包括胎兒期)。終點:通常到個體成年后獨立生活或組建新家庭為止。核心階段:童年期至青春期(人格形成關鍵期)。
核心功能--生存保障:提供食物、住所、安全等基本生存需求。
情感養育:塑造安全感、歸屬感、自我價值感的基礎。
社會化啟蒙:傳授語言、社會規范、價值觀、行為模式。
角色學習:初步形成對“父母”“子女”“伴侶”等家庭角色的認知。
原生家庭研究為何至關重要?
人格塑造的基石:依戀模式(安全型/回避型/焦慮型)在嬰兒期與主要撫養者的互動中形成;核心信念(如“我是否值得被愛?”“世界是否安全?”)源于童年經歷;情緒調節能力、溝通模式、沖突處理方式多受家庭環境影響。
關系模式的“模板”:個體會無意識地將原生家庭的互動模式帶入新生家庭、友誼、職場關系。例如:父親若習慣用憤怒表達需求,子女可能習得“憤怒=溝通工具”。
代際傳遞的載體:行為傳遞:育兒方式、家庭規則常沿襲上一代;創傷傳遞:未被處理的家庭創傷(如暴力、忽視、喪失)可能影響后代;信念傳遞:對性別角色、金錢、成功的認知常受家庭文化浸染。
常見認知誤區辨析。誤區一“原生家庭決定論”:人生成敗皆歸因原生家庭。正解:原生家庭是重要影響因素,但非唯一決定因素。個體成年后的自我覺察、選擇和社會支持可重塑模式。
誤區二“完美原生家庭”幻想。正解:不存在絕對完美的家庭。健康家庭的關鍵是具備修復沖突、適應變化的能力。
誤區三“指責父母”即解決問題。正解:理解原生家庭的影響是為了自我覺察與成長,而非停留于抱怨。父母也受其原生家庭局限。
誤區四“原生家庭僅指‘血緣家庭’”。正解:若個體由養父母/祖父母長期撫養,實際承擔養育功能的家庭即其心理層面的原生家庭。
理解原生家庭的終極目的:超越與成長。
覺察:識別哪些思維/行為模式源于原生家庭。
理解:在歷史背景下解讀父母的局限性(非合理化傷害)。
選擇:主動保留健康模式,修正或摒棄不適應當下的模式。
重構:在新生家庭或自我關系中建立新范式。
和解:與過去達成內心和解(不需強制原諒或親近)。
友情提示:原生家庭是理解自我的地圖,非命運的判決書。它解釋“你為何成為今天的你”,但不決定“你最終成為誰”。真正的成長,是在看清來路后,親手繪制未來的航線。
女性的力量
先看一則故事。
1881年,慈禧老佛爺將17歲的心腹宮女張怡賞給69歲的左宗棠做妾。張怡是西安知府之女,自幼接受良好教育,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女紅廚藝樣樣精通,人也貌美端莊。
大婚之夜,左宗棠卻說道:娶你本非我愿,但圣命不能違,事已至此,可行兩全法,對外你仍是我的妾室,在家里你就做我的孫女吧!
左宗棠仁義,不想做“一樹梨花壓海棠”那種大煞風景之事。
自此,張怡便在左家安心住下,和左家孫輩一起讀書,一起接受家規教育。三年光陰轉瞬即逝,張怡褪去了宮中的習氣,成長成一個知書達禮、見識廣博、家學深厚的大家閨秀。而她也盡全力侍候左家一家老小,以報答左宗棠的恩情。
1885年,左宗棠在73歲的高齡不幸死在福州。
張怡以孫女之禮披麻戴孝三叩九拜,與左家人厚葬了左宗棠。左宗棠死后,張怡失去了在左家待下去的理由,她想要以下人的身份留在左家報答左宗棠的厚待之恩。然而左家人卻拿出了左宗棠之前留下的遺囑。
1888年,張怡為左宗棠守孝三年,然后遵左宗棠遺囑,以親孫女的身份風光嫁給潮州李鵬萬的二兒子李曉帆。李家大度開明欣然接納張怡,并要求家人尊重張怡。
張怡與李曉帆婚后育有四子,張怡本著做媳婦的本分,上孝順公婆,下養育兒女,將李家打理得井井有條,深得李家人的喜歡。而更重要的是她深得左宗棠家風的精髓,在她的影響下,這也成了李家的家風。李家出來的孩子個個正直善良、勤儉謙虛,自強不息。
張怡的三兒子李云經尤為優秀,他在時局動蕩、家境式微的情況下,自強不息,努力尋找人生突破口。后與妻子莊碧琴生下李嘉誠。
國事變遷,李嘉誠12歲時背井離鄉,浪跡香港,從茶樓跑堂、鐘表店做伙計開始,一步步登頂摘下華人首富的桂冠,成為香港的第一個華人大班,開創了龐大的商業帝國。
李嘉誠位于香港中環的長江集團總部大樓的70層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副他親自選中的對聯:
發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
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李嘉誠在全球賺的盆滿缽滿,卻沒有留下一間爛尾樓,也從來不賺最后一個銅板。
李嘉誠和一些把自己的事業干沒的企業家的差距,從他們祖母的時代,就已經見高低了。
這就是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故事,英雄自有出處,只不過你我不知而已!
農村有句老話,寧要討飯娘,不要做官爹。充分說明了母性在教育子女中的重要性。
雖然父愛如山,但母愛也心細如塵,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這種全身心的感情陪伴,才能讓孩子茁壯成長。
心理學博士洪蘭教授說:當你教育一個男童,你教育的只是一個男童;但是當你教育一個女童,你教育的是整個家庭和下一代。
在2018年的一次演講中,俞敏洪關于女性的發言: “如果中國所有女生找男人的標準,都是這個男人必須會背唐詩宋詞,那全中國的所有男人都會把唐詩宋詞背得滾瓜爛熟;如果所有的女生都說中國男人就是要他賺錢,至于說他良心好不好,我不管,那所有中國男人都會變成良心不好,但是賺錢很多的男人,這正是現在中國女生挑選男人的標準。所以,實際上一個國家到底好不好,我們常常說在女性,就是這個原因,現在中國是因為女性的墮落才導致整個國家的墮落。”這句引起爭議的話,其核心卻是很契合實際。
再看一則故事。
1930年,已經育有兩兒兩女的許鳳藻、章舜英夫婦在廈門又收獲了一對雙胞胎,哥哥叫許倬云,弟弟一切正常,哥哥卻先天性肌肉萎縮導致手腳彎曲,一輩子離不開拐杖;許倬云在手足中排行第七。盡管成長艱難,但哥哥姐姐都對許倬云非常疼愛,在有著8個孩子的大家庭中,許倬云從來沒有感到被冷落、被歧視。
為什么是8個孩子呢?許倬云二叔有兩個孩子,堂姐許有苓和堂弟許凌云。1932年,二叔二嬸在一次大瘟疫中去世,當時,許凌云只有8個月大。二個孩子是由許倬云的父母養大。
許氏家族是士大夫世家,清朝乾隆年間從福建搬到無錫,成為當地士族。父親許鳳藻(字伯翔,1891年-1953年8月),北伐勝利后,許鳳藻到廈門任海關監督。1933年,調任湖北沙市荊沙關監督。1953年8月過世,享年63歲。
母親章舜英。章家也曾是無錫世家,章舜英是傳統的中國婦女,家庭便是她的全部。94歲高齡去世。
回憶起母親,許倬云最常想起的畫面,是他嘗試做任何事情,母親都站在三步外。這個畫面,就是一種很直觀的守望。
許倬云與母親
可見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母親勇敢,孩子不會懦弱;母親有修養,孩子也會待人彬彬有禮。母親善良,孩子也懂得悲天憫人。生活中,能給孩子的成長提供優渥土壤的母親,都懂得以下4點:1.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寧愿少吃少喝,但不能少教育;2.善于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情緒穩定,盡最大可能讓家庭遠離爭吵,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3.為人正直,三觀端正,和孩子相處中懂得隱藏自己的缺點,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的都是正面教育;4.懂得經營自我,運動也好,看書也行,讓自己身上具備一些可供孩子學習的閃光點,為孩子樹立榜樣。
如果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土壤,那么母親就是孩子茁壯成長的陽光,母親的一言一行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孩子。
正所謂:父愛則母靜,母靜則子安,子安則家和,家和萬事興。
解決之道
王陽明先生曾說:除了人情事變,則無事也;喜怒哀樂,非人情乎,自視聽言動,乃至富貴貧賤,患難死生,皆事變也,事變亦指在人情里。
人情,就是人的情緒情感的體驗。事變只在人情里,就是說大多數人一輩子處理的不是客觀事情,而是他們自己起心動念的情緒情感的體驗。一念動,萬法生。大多數關注事實和結果,事實和結果卻如夢幻泡影,不著相才怪,失去悟性也是必然。
允許一切發生,允許和接納就是修定。
允許一切發生,允許和接納就是治療一切焦慮的萬能藥。只有在允許的范圍內,起心動念,能量與能量交織起來,才會形成對比和參照,才會真正理解“懂知止、知進退”的精髓。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雅斯貝爾斯1930年出版的《什么是教育》)。
美國作家杰羅姆·大衛·塞林格創作的《麥田里的守望者》中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
細心呵護著自己的花慢慢長大,陪著他沐浴陽光經歷風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相信孩子,靜等花開。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建立良性互動關系的本質,是在家庭這片土壤中播下理解與尊重的種子。這不會讓問題消失,但會讓你們在風雨中更懂得如何相互扶持,在平靜時更珍惜彼此的陪伴。每一個小小的改變,每一次真誠的溝通,都在重新塑造這個你們共同稱之為“家”的地方。家庭不是沒有裂痕的花瓶,而是一座不斷修繕的花園——每一次傾聽是澆灌,每一次理解是除草,每一次包容是修剪。當你們共同耕耘,即使偶有荒蕪,春天總會再次降臨。
原創不易,歡迎轉發、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