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在北京師范大學選修了“影像中的生死學”課程的同學都會首先收到這么一封信。親愛的同學:我不知道你抱著怎樣一種動機來到這個課堂,也不知道你期待在這里學到什么。我猜你也不知道在這里會遇到怎樣的老師,在這里學習的東西對自己是否真的有益。是的,我寧愿說,這是一個充滿未知和挑戰的課堂。如果你決定選修這門課,意味著你將要勇敢地面對這種不確定性。這門課,是以影像為媒介的生死教育課程。生死教育課程,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出現在國外的大學中;以影像作為教育手段,也不是什么新鮮事。這門課將這兩者結合起來,是希望用一種年輕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去碰觸“死亡”這個沉重的話題,來帶動大家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門課要跨越諸多的學科與知識領域,但它不是要建構一套知識體系,而是要激發出大家對生死問題的諸多思考。這樣的思考,只能在觀看與寫作、分享與對話的交替進行中,逐漸顯現并豐富起來。因此,在這課堂上擔任教學的,不僅有我、有作為媒介的影像,還有選擇修習這門課的你。沒有每個同學的投入,我們就無法創造出一個富有生機的課堂、一個充實飽滿的學習過程。所以,這門課的學習,需要你打開自己的感官,也需要你打開自己的心靈;需要你聆聽別人的感受,也需要你樂于分享;需要你全心投入,也需要你沉靜思考。如果在學習中,某些影像或討論,觸發了你一些特別的情緒,使你的內心產生擾動,你可以先試著用老師提供的《我和我自己在一起》,通過自我對話進行梳理。如果你感到需要老師更多的幫助,可以通過郵件告訴老師。
每一次課程,老師都會借助一部經典電影,來展開生死學的探討。在生死學的大框架下,針對個人的、團體的、醫學的、哲學的、教育的、心理的等等不同的面向,每次用一部電影講一個課題。如果你恰好又喜歡看電影,老師可以帶領你帶著問題深度觀影。你甚至可以按照指導來組織親朋好友的主題觀影會。光是精心挑選出來的這12部電影也值得你一部不落地去看:《時間規劃局》《小豬教室》《陽光小美女》《死亡詩社》《浪潮》《美麗人生》《姐姐的守護者》《心靈病房》《入殮師》《生之欲》《活著》《泰坦尼克號》。
如果你是個教育者,更是提供了一些特別的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值得你學習,幫助你設計出更具吸引力和互動性的課堂。傳道授業解惑或許早就不該再是老師的標準,老師就自稱為大學里的困惑播種者。在這門課上,老師將自己定位為思考平臺和支架的提供者、對話和討論的促進者,以及情感的支持者。我不想把這門課上成一門教授“知識”的課,不想把這門課上成一門我唱主角的課,不想以一種我擁有標準答案的姿態來上課。我知道,當我以上面三個“不想”作為基線來設計課程的時候,我就開始了一次未知的教育探險。
這場教育探險的結果是來自學生的這樣的評價:
“在大學,上課是一件很耽誤學習的事,但生死學打破了這個魔咒。”
書中的這些課程,我有幸現場聽過兩講,一次是老師專門帶領我們圍繞《死亡詩社》的活動。第二次尤其震撼,我那時去北京出差,經過老師許可,去北師大現場聽了一節課,當時是那個學期的最后一節課,講的是《泰坦尼克號》。我懷揣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聽得感動,也羨慕這些坐在教室里的年輕的面孔。下課后,當時跟我同去聽課的一個女生情不自禁地泣不成聲,她說:“如果自己大學遇到這樣的課程和老師,自己的生活一定會有所改變。”
這就是一個好老師的一堂好課的力量。當這堂課又是圍繞生命和死亡這么重要的議題展開,就顯得更加珍貴了。老師借用歐文·亞隆的話來表達開設生死課的意義:“用肉眼直視如此耀眼的驕陽,以更豐富、更有同情心的方式再次直面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