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7月10日訊(記者 閆軍)創新藥迎來全鏈條政策東風,國家醫保局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日前正式印發《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瞄準創新藥產業的核心痛點,提出16項針對性舉措。
“16條新舉措”助力之下,再次撬動其創新藥板塊上漲,截至7月7日,創新藥主題年內漲幅依然領跑,在全市場年內收益率前十名中,有8個席位被創新藥主題基金占據。其中,永贏醫藥創新智選A以79.45%的回報率,在8席里排名第三。
四年沉寂,一朝起跳,創新藥成為市場最亮眼的存在,同時成就了一批年輕基金經理,以永贏醫藥創新智選基金經理單林為例,2023年加入永贏基金,2024年6月開始擔任醫藥主題基金經理,投資管理經驗僅一年就突出重圍,是公司產品布局真有體系還是幸存者偏差?市場頗為好奇。
運氣,換個說法,一定程度上就是行業的貝塔,基金經理并不否認產品業績受益于行業上漲。對于投資者而言,更為關心的是面對創新藥大爆發,這些年輕基金經理如何相較于同類跑出超額,大漲之后,創新藥未來還有哪些可以期待的上漲動力?近日,單林在接受財聯社專訪時給出他的解讀。
創新藥行情的核心邏輯:從“跟跑”到“領跑”的產業躍遷
“創新藥的種子,現在已經慢慢發芽成長起來。”談及創新藥今年以來強勢反彈,單林認為,上半年的行情是板塊在超跌多年的背景下,估值和基本面雙重修復的過程,目前仍未完全修復,更重要的是重磅創新藥的全球價值仍有待市場進一步挖掘與定價。
在單林來看,這一輪創新藥行情不是簡單的反彈,而是產業周期與估值周期的共振。過去,中國的創新藥企業更多是“快速跟進”海外靶點,商業化回報有限。但現在可以看到真正具備全球價值的創新藥開始涌現。
無疑,這一輪創新藥的崛起,最大的催化劑是BD業務在海外頻頻拿下數十億美元大單。單林表示,海外大藥廠的核心品種將在2025-2032年面臨“專利懸崖”,急需引進新產品填補管線空缺。中國創新藥企業憑借性價比和研發效率等優勢,成為理想的BD對象。
“這種全球化商業潛力,是過去仿制藥時代無法比擬的。”單林表示,國內創新藥企業技術水平也在持續提升,比如某些公司的PD-1雙抗,不僅是全球首個在特定適應癥上證明有效的藥物,更有可能成為下一代重磅品種。這種創新不是簡單的“Me-too”,而是“Me-better”甚至“First-in-class”。
此外,單林認為,政策環境的變化同樣關鍵。醫保支付從“唯低價是取”轉向支持創新,比如“簡易續約”規則讓降價幅度更溫和,監管層還縮短了突破性療法的審批時間。這些調整讓創新藥的商業模式真正形成閉環,即研發投入能夠通過市場回報回收,激勵企業持續創新。
此次創新藥16條支持舉措落地,單林認為,該文件與去年披露的全產業鏈支持創新藥政策一以貫之,形成了鼓勵國產創新藥的“政策組合拳”。一方面,對于創新藥進入醫保、商保目錄,新藥價格形成體系,續約價格體系等都做了詳實的介紹與政策引導,鼓勵真正帶來臨床獲益的創新藥進入醫保、商保,惠及更多患者;另一方面,對創新藥的醫院準入、支付標準、甚至國際化都給予了較為全面的指引,藥品目錄形成、院端準入、支付準則等條款,這均有利于穩定藥企盈利預期,引導行業往“真創新”發展。
當下更為聚焦“硬科技”與業績兌現
截至7月8日,創新藥指數年內漲幅達到56.14%,醫藥板塊并沒有明顯的擴散跡象,近半年的上漲始終聚焦在創新藥板塊,強勢反彈之后,市場觀點亦有分歧:“行業整體行情剛剛啟動”與“個別創新藥漲多了”交織,在單林看來,他更認可創新藥產業發展的確定性。
“在全行業資產比較下來,創新藥仍是確定性比較強、置信度比較高、空間比較大的資產。國內創新藥企業依然會依托優秀的臨床數據,持續地產品出海及商業化兌現,有望帶來更好的表現。”單林表示,同時,站在當前并不算低的位置上,也要求基金經理去甄別相應資產的屬性,找到“真創新”,識別“偽科學”,中期的創新藥牛市一定是要考慮企業的兌現能力。
單林表示,隨著核心產品商業化放量,收入高增長的置信度較高,疊加全球競爭力的增強,創新藥企在平衡研發投入的同時,行業將迎來系統性盈利拐點。回歸到投資的邏輯,最為關注硬科技、高增長、產業趨勢三類資產。
具體而言,一是“硬科技”資產,即能賺全球錢的企業。美國創新藥市場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市場,全球萬億美金的創新藥市場美國占一半,如果一款創新藥能夠在美國立足并盈利,那么其在國內市場也必然不會表現差。比如,有創新藥企的核心產品通過美國FDA(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批,在美國市場的定價是國內價格的數十倍,這不僅帶來利潤增長,更意味著商業價值的重估。
二是“高增長”資產,即重點關注進入醫保放量期的品種。業績爆發力是股價的核心驅動力。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眾多患者群體為藥品市場提供了巨大潛力。只要一款產品在爆發力、市場格局、價格優勢以及醫保政策支持等方面表現出階段性優勢,相關股票往往能夠實現超額收益。
三是具備產業趨勢的資產。創新藥領域不僅有中長期持續增長的潛力企業,還會出現從無到有的突破,某些疾病領域從原本無藥可治到如今有藥可醫,這將極大地改變患者群體的治療現狀。因此,在產業發展方向上,需要全面覆蓋產業鏈,尤其是在產業鏈早期發展階段。在這類企業中,會格外關注ADC(抗體偶聯藥物)、雙抗等新技術平臺,以及未被充分滿足的臨床需求,如罕見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等領域的企業。
業績來自于“守正出奇”
回到市場最好奇的問題,同樣是投資創新藥主題,永贏醫藥創新智選為何能夠跑出超額,做到全市場創新藥主題第三的業績,扎實的研究是基礎。
醫藥博士出身,歷任東方證券醫藥研究員、長江證券醫藥研究員,單林對醫藥板塊的研究積淀,不能僅用一年多的管理年限來看待,他完整經歷了整個醫藥板塊慘烈的熊市,期間,單林覆蓋了對創新藥、仿制藥、中藥等整個醫藥板塊的研究。
在選股層面,單林總結超額來自于兩點:一是人無我有,當別人還沒有挖掘到的時候,提前左側布局并且重倉;二是人有我優,即對公司的認知與跟蹤,能夠更早了解到公司邊際變化。
單林進一步介紹,盡最大的管理能力為持有人做到阿爾法增強,具體到投資策略上,堅持守正出奇,保持“70-80%勝率資產+20-30%賠率資產”的思路。
所謂“守正類資產”著眼于中長期的產業維度,專注于識別并解決主要矛盾,降低交易頻次。這類企業在早期就進入研究視野,持續跟蹤公司的發展進程,包括業務推進、創新布局以及研發節奏等關鍵節點。這些企業逐步兌現預期,其穩定性和確定性使其成為投資組合的核心底倉,我們也會定期檢查這些企業的發展是否符合之前的預期。
“出奇”類資產分布在20-30%賠率資產上,更多基于中期視角,最佳介入時機通常是在左側,即市場關注度較低、預期尚未充分反映時。“從投資風格上,我在左側介入時不會過度集中。因為這類資產需要經過驗證,以確認其是否真的具備高賠率潛力。”單林表示,當市場出現估值泡沫時,會選擇合適的時機兌現早期介入的盈利,這是一個持續動態觀察的過程。
敢于在任職基金經理后就重倉,單林的判斷來自于他在實驗室多年的積累。“我并不是對整個創新藥盲目樂觀,也不會完全按照二級市場的思路去線性外推行業的發展,對標的的判斷來自于一款藥物從實驗室的研發、動物實驗、臨床試驗,到上市銷售,了解每一個環節。”單林同時很清晰地認識到,隨著產品規模的變大,很多賠率性資產機會或者很難參與,這也是需要在產品管理過程中進行調整的。
機遇與風險并存,“市場有可能把預期快速打滿”
從醫藥板塊四年的負反饋的下跌泥潭中,二級市場的反饋是遠遠滯后于產業表現的,大漲之后,資金陸續涌入,不少基金經理看好創新藥未來三年行情,該如何把握后續節奏?
單林表示,創新藥板塊中期趨勢沒有明顯變化,無論是近期港股創新藥標的與海外跨國藥企(MNC)合作掀起的行業熱度,還是腫瘤免疫治療藥物展現出強勢的臨床獲益數據后股價的暴漲,本質上都是過去5-10年辛勤耕耘的體現,現在到了開花結果的時候。
“從產業維度,創新藥未來幾年可能有大級別行情,因為企業盈利是可預期的,但是從二級市場的投資來看,這個過程可能被壓縮到更短,市場很有可能把預期快速打滿,達到相應的估值水平。”單林表示,未來市場變化需要基金經理去動態判斷,所有資產都有周期,但是好的資產永遠稀缺。
同時,單林認為,需要警惕有些“偽創新”濫竽充數的情況,將更多聚焦中期兌現度高、置信度強、又能賺全球市場錢的創新藥品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