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琦在北方某市一公立小學三年級就讀。他的媽媽邱盈發現,周日下午到晚上,琦琦抵觸上學的情緒最強烈。“小臉耷拉著,唉聲嘆氣,沒有笑模樣?!庇袔状瓮砩希l現琦琦躺在床上捂著被子,悄悄抹眼淚。追問下才知道,孩子不是和老師、同學關系不好,而是因為學?!白鳂I太多、考試一場接一場”。
“單元測、月考雷打不動,最近期末復習,孩子每天在學校都要刷題,每周還有固定的模擬考。”邱盈不理解:孩子才三年級,為什么這么累?這不是邱盈一個人的困惑。記者采訪多地家長發現,單元測、月考、期末階段的“題海式”備考,已成為多地小學的普遍現象。
日前,為進一步整治違背教育規律的辦學行為,教育部發文提出16條負面清單,其中一條是“嚴禁違反關于日??荚嚬芾淼挠嘘P規定,頻繁組織考試,加重學生學業負擔”。有小學生家長向記者曬出孩子一學期下來考過的試卷,無奈調侃道:“不知道的還以為我們在備戰高考?!?/p>
圖/視覺中國
“考了98分,開心不起來”
“最近,進入期末復習階段,我帶的班級20天左右刷了近10套模擬試卷?!苯K無錫某公立小學五年級數學老師胡晨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模擬卷由學校統一出題,老師既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堂上計時完成,也可以布置為課后作業。
她表示,平日里學校的小考也接連不斷:就數學而言,根據學習進度,一般一兩周會有一次單元測。有時遇到學生掌握得不好、難度高的單元,一套試題考完,學校還會再出一套,“目的是讓學生鞏固練習”。胡晨補充,平時,課堂上還有“正反印刷的周周練”——模擬卷作為期中、期末考試前的練習,周周練則是單元測的預熱。
這樣的現象發生在更多小學。江西南昌某公立小學教三年級英語的教師姜雪介紹,她教授的學科大概每兩周組織一次單元測,加上固定的期中、期末考試,“一學期考試差不多十次”。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采訪發現,頻繁考試的現象也在低齡學生中蔓延。浙江杭州的家長于悅發現,孩子就讀的小學一年級一到期末前,考試便排滿日程,幾乎每周都有模擬考??荚嚭?,老師會在班級群內詳細通報,包括使用了某市某區的期末統考試卷、班級平均分,以及各分數段人數分布,還會讓成績優異的孩子舉著試卷站在講臺上拍照,發到家長群里表揚。
康康在河北廊坊一所私立小學讀二年級。他的媽媽宋巖表示,一年級起,學校大概一兩周就會有一次語數英單元測,老師還要求購買各類教輔資料。雖然一二年級期末考試時采用樂考形式(用游戲闖關、情景體驗等趣味形式替代傳統紙筆考試的測評方式),但平時的考試依然讓孩子感受到壓力。
胡晨發現,盡管投入了大量時間考試,但有時考過、講解過的試題再出一遍,學生們依然出錯。有時,胡晨在課堂上問學生:“這道題我們之前考過,你們還記得嗎?”講臺下向她投來茫然的目光。
“因為每次考完試我都要帶領學生訂正錯得多的題目,我感覺刷題是在鍛煉我的做題水平。”胡晨感慨道。在她看來,對十來歲的孩子來說,期末階段語數英三個科目高強度刷題,接觸的內容太多,反而不利于知識的吸收鞏固。
更深層的影響體現在學生的心理狀態上。姜雪透露,盡管學校規定試卷不能出現紅字分數,只允許標注等級,但學生們可以通過扣分算出實際成績。今年3月的一次單元測結果公布后,姜雪看到一名學生把頭埋到臂彎里哭。那名學生因粗心錯了一道題,考了98分,成績等級換算為A。
“但他看到成績不是A+的那一刻就崩潰了,整節課都聽不進去?!苯┱f。5月的一次單元測結果公布后,一名考了94分的女孩哭著對姜雪說:“考得不好,媽媽會罵我?!边@些場景讓她印象深刻:在注重成績的氛圍里,學生們總是心事重重。
宋巖已動了給孩子轉學的念頭。她稱,康康剛入學時,三科成績基本能穩定在95分以上。然而,頻繁的單元測試卻讓他產生了考試恐懼。“一般考到100分、99分的學生才能拿到獎狀,多次和獎狀失之交臂后,康康就開始在試卷上亂寫一通,有時候在考試中途請假上廁所,等考完才回來?!?/p>
更讓她難以接受的是,老師還會在家長群公布單元測成績。雖然老師給學生姓名打了馬賽克,但“考得好的公開表揚,考得差的就提醒家長”的做法,讓她很反感?!半y道成績暫時落后的孩子,就不配被鼓勵嗎?”宋巖說。
事實上,“減少日常考試頻次”的要求已多次出現在中央及教育部的相關文件中。202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文強調,壓減重復性作業,減少日常考試測試頻次。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指出,學校頻繁組織考試,容易使孩子將考試成績作為評價自我與他人的唯一標準,會讓孩子因分數波動產生“失敗者心態”,進而影響其自信建立、自我認知及優勢探索。如果家長或老師對孩子提出超過其能力范圍的要求,更易使其陷入“習得性無助”,在持續的自我否定中固化負面認知,阻塞自信養成。
“壓力是一層層傳導下來的”
多位老師、家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單元測、月考很少直接以“考試”為名,而是被包裝成“月闖關”“學情調研”“獨立作業”等名目。姜雪曾在課堂上脫口而出“考試”,被路過的校領導恰巧聽到。校領導口頭警告她,下次注意用語,不允許提考試。
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頻繁考試,但現實中,為何屢禁不止?
學齡過渡是部分學校增加考試的“推手”。多地家長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從三年級開始,學業負擔加重。邱盈對此印象深刻:二年級下學期起,學校新增了隨堂單元測和月考,“當時老師解釋,這是為三年級的學習過渡”。
“二年級時,月考之后講完錯題就結束了,現在考試前,老師會提前通知家長督促孩子復習,課上專門訓練考試題型,考完還會讓學生抄寫錯題?!鼻裼锌?。這種變化讓家長們逐漸形成共識:三年級是小學的關鍵分水嶺,一旦跟不上節奏,孩子后續學習會更吃力。
臨近期末,為應對區里對三年級學生的抽測(即期末考試),學校加大了考試強度:“孩子白天在學校練一套語數英真題,晚上回家再‘啃’一套專項練習卷?!鼻裼療o奈地說。近期,主科復習“攻占”了音樂課和勞動課,甚至臨考前每周都有模擬考。
邱盈向記者展示家長群的聊天記錄——數學老師每天通報當日完成的試卷,并詳細列出“集中錯題題號”“今日重點方法”“與抽測高相關重點題”。她記得,4月中旬的家長會上,班主任鄭重地說,部分班級的試卷將送往區里統一批改,其余由學校自行判卷。
邊玉芳指出,義務教育學段抽測是科學監測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通過抽測可以診斷教學問題,推動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但令邱盈不解的是:為什么老師和學生要“作戰式”地備考?
邱盈記得,班上的數學老師在家長會上提到,上一屆學生抽測的數學平均分是91分,“在區里排名中上”。她隱約察覺到,學??赡軙氨慌琶?。姜雪感覺到,壓力是一層一層傳導下來的。“近兩年區里會組織統一期末考試,考后按成績給小學排名,校長要在區里的教育質量分析會上匯報,校長壓力一大,負擔就加到了老師和學生身上?!苯┫蛴浾哒故玖斯ぷ魅豪镄iL上臺匯報的照片。
姜雪解釋,校內所有考試都指向區統考成績?!皩W校組織期中考試是為了掌握學生階段性學習情況,為及時監測單元學習效果,又要求老師組織單元測?!彼f,學校并不統一安排單元測,而是讓老師利用課堂時間自行組織,但檢查備課時會要求各科老師挑選幾張試卷,查看是否全批全改。她記得,有位校領導去年直接說過,“測試太少保證不了學業質量”。這種“非統一卻強制”的考試模式并非個例?!霸嚲碇苯臃诺嚼蠋熥雷由?,怎么可能不考?”胡晨直言。
事實上,教育部2021年發布的《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的通知》中提道:“各地不得面向小學各年級和初中非畢業年級組織區域性或跨校際的考試。”姜雪對去年期末考試后的一幕記憶猶新:因某個班級某科成績落后,校長直接在全校大會上點名批評某位老師。在她看來,校領導給予老師很大的精神壓力。
胡晨所在的學校,老師的績效工資甚至與班級期末考試成績緊密捆綁?!拔医虄蓚€班級的數學,如果一個班上所有學生考試及格,我將有200元的獎勵,如果一名學生不及格,就要扣掉75元。而每個班級達成度(班級平均分/年級平均分)對應的績效是100元,如果達成度跌破99%,意味著班級平均分遠低于年級水平,相應績效也會被扣除?!焙空f。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研究所所長王烽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小學階段無升學壓力卻頻繁考試,根源在于傳統教育觀念、評價體系與行政導向的共同作用。
王烽解釋,傳統教育觀念認為上學的目的就是升學,忽視了學習本質上是孩子成長的過程。而唯分數、唯升學的評價導向至今沒有明顯改變,應試壓力向小學的延伸也就不可避免。社會的焦慮情緒也在給應試教育加碼。此外,部分地方還存在依據學校排名分配教改、基建經費的現象,這導致學校不得不頻繁考試。
“這不是單一環節的問題,而是整個教育生態的循環困局。”王烽說,想要改變頻繁考試的現狀,須從區域教育質量管理機制尋找突破口。他強調,關鍵需要教育相關部門負責人動真格,改變用考試成績給學校排名、分配資源的做法,讓學校調整對老師的考核方式。只有把這些和考試成績脫鉤,學校和老師才不用拼命“加碼”考試,學生才能從考不完的卷子中解放出來。
有人盼反饋,有人望減負
面對頻繁考試,家長們呈現出不同的態度。不少家長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希望減少考試頻次,避免孩子過早背負學業壓力;但也有部分家長認為,多組織考試有助于及時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山東青島的李遙育有一雙兒女,女兒悠悠讀四年級,兒子讀二年級。在校期間,兩個孩子會有單元測和月考。在李遙看來,這樣的考試頻次“還算合理”。
她坦言,由于自身學歷有限,在家輔導孩子學習時常常“抓不住重點”。“老師考什么,就說明哪里是重點,我輔導也有了方向。”一次月考后,悠悠的老師單獨給李遙發了張卷面照片,指出悠悠的簡便計算題型掌握得不好,希望和李遙一起“抓一抓孩子”。李遙覺得老師很負責,她還用豆包AI大模型生成了一些同類題,督促悠悠多加練習。
重慶一位一年級學生家長秦丹華估算了一下,孩子一學期的考試加起來得有十幾次。每次考試后,老師會直接在卷子上打分。秦丹華說,自己原本不是很在意孩子的成績,但有時不得不被迫“雞娃”。“雖然孩子還小,但誰都不想被落下太多。”她從孩子口中聽到,“成績好、受老師夸贊的小朋友會有更多朋友”。在她看來,很多家長也會希望自己的小孩和成績好的小孩一起玩。為了給孩子提高成績,秦丹華還給孩子布置了“媽媽牌作業”——不僅購買了練習冊、布置應用題,還為孩子報了數學培訓班。
北京某公立小學五年級學生家長楊書堅決抵制頻繁考試。她發現,五年級下學期開學后,幾乎每周都有周測。起初,她還督促孩子認真準備,但后來意識到,大量時間耗費在備考上,嚴重壓縮了孩子的課外時間,于是,她讓孩子選擇性地完成老師布置的考前練習。楊書稱,一年級時,她就帶孩子在B站看數學、物理類紀錄片,開啟了他對理科的興趣。此后,孩子主動提出想看初高中數理課本,她將市面上很多教輔材料都買了回來。
曾在大型上市公司擔任高管的楊書表示,自己習慣用長遠眼光看待問題?!爸灰謹挡▌硬淮?,在正常水平范圍內,多考或少考幾分不重要?!睏顣f,自己是個“雞娃”的家長,但“雞娃”的方向不是分數?!靶W階段,我要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自學能力和邏輯思辨能力。”她擔心,如果現在就用題海戰術去壓孩子,不給他發散思考和創造的空間,等他上初高中真正需要這些能力時,“這些底層能力可能就被磨滅掉了”。但她也坦言,自己“全職陪讀,又有全科輔導能力,不依賴學校,才有底氣這樣做”。
邊玉芳也指出,小學教育應著重培養孩子三方面特質:首先,通過創造積極的成功體驗幫孩子樹立自我價值感;其次,激發求知興趣,保護孩子對知識的天然好奇,幫助孩子理解“努力的過程比結果更珍貴”,讓其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最后,培養綜合素養,包括健全人格、健康競爭觀以及人際交往能力。
面對頻繁考試引發的爭議,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陳志文對《中國新聞周刊》強調,須警惕將考試“妖魔化”的傾向。“反對頻繁考試,不等于否定考試本身的價值。”他指出,當前,人們抵觸的并非考試本身,而是過度高頻,甚至無效的考試安排。在他看來,讓考試回歸反饋學情、提高教育質量的初衷更為關鍵。
(應受訪者要求,琦琦、邱盈、胡晨、姜雪、于悅、康康、宋巖、李遙、悠悠、秦丹華、楊書均為化名)
發于2025.7.14總第1195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雜志標題:小學頻繁考試誰之過?
作者:王筱潔
編輯:杜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