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聯播的攝像機對準劉強東的3秒,堪稱2025年的超新星爆發。
6月25日下午,天津舉辦的2025年夏季達沃斯論壇工商界代表座談會上,京東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劉強東的出現,吸引了無數目光。
好巧不巧,香港特區政府新一屆特首顧問團名單公布,李嘉誠長子李澤鉅成為上屆成員中唯一未獲續任者;而在產業前線,十大光伏玻璃龍頭宣布自7月起集體減產30%
三件看似孤立的事件,似乎隱約透露出了“誰是朋友,誰是敵人”的標準,也圈定了未來中國發展的“朋友圈”的范圍……
劉強東露臉,李嘉誠退場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露臉,因為劉強東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出現在如此高規格的場合了。他時隔多年后重新登上新聞聯播,這是劉強東完全復出的標志,也意味著有關方面已經不計前嫌,讓他重回公眾和官方視野。
事實上,劉強東提出的“正道成功”理念——京東90萬員工全員繳納五險一金、17年累計社保支出超1000億,以及“三毛五理論”(每賺1元讓利3毛給合作伙伴)——與國家推動共同富裕、構建和諧勞資關系的導向高度契合。
當其他平臺通過外包騎手壓縮成本時,京東卻將人力成本轉化為社會價值:2024年凈利潤414億元,卻支出工資1161億元,逆勢擴招12萬全職騎手。
這種將員工福利和產業鏈共贏置于短期利潤之上的模式,被央視鏡頭賦予“就業穩壓器”和“反內卷標桿”的象征意義,標志企業評價體系正從資本回報轉向社會貢獻。
一邊是老牌資本的財富主義,一邊則是“誰能給社會帶來多少實惠”的新標準。
前不久,香港公布了第二屆特首顧問團成員名單,李嘉誠長子長和集團主席李澤鉅落選。大家都懂,這不是一次正常的調整,就在公布名單次日,大公報就引用了某博主的一句話:“不顧國家利益的人不宜任顧問團成員。”
盡管當時的交易額僅24億美元,但外資介入中國航運樞紐引發對“戰略資產外流”的擔憂。香港政商界歷來重視默契,而李家近年拋售內地物業、加碼歐洲投資的“脫港”傾向,與香港推動“北部都會區”建設所需的本地投入形成張力。
官方雖未明言關聯,但顧問團調整釋放明確信號:商業決策若被視為削弱國家或地區利益,即便頂級財閥也可能失去政治支持。這為跨國資本劃出新紅線——全球化布局不能觸碰國家安全與發展自主性的底線。
以上種種已經把社會關系畫的清清楚楚,誰是朋友誰是敵人——能夠主動撐起社會責任與就業底線的中國企業家,才是“上道”的人。
反內卷,穩民生
另一方面,反內卷的號角已經奏響。
光伏玻璃行業的集體減產,是一場被虧損逼出的行業革命。2025年上半年新投產窯爐日熔化量超1.7萬噸,但需求疲軟導致庫存飆升至45天“爆倉”臨界點,全行業陷入“生產越多虧損越多”的惡性循環。在《人民日報》號召“破除內卷式競爭”的背景下,十大企業以減產30%打破“囚徒困境”。
此舉短期內將產量壓降至45GW,但本質是倒逼行業升級:頭部企業信義、福萊特同步轉向TCO玻璃(鈣鈦礦電池材料)、≤2mm超薄玻璃等高端領域,而亞瑪頓等則出海阿聯酋建廠,通過技術壁壘和全球布局逃離低端價格戰。
同樣的,當其他平臺通過外包騎手壓縮成本時,京東卻將人力成本轉化為社會價值:2024年凈利潤414億元,卻支出工資1161億元,逆勢擴招12萬全職騎手。
這種將員工福利和產業鏈共贏置于短期利潤之上的模式,被央視鏡頭賦予“就業穩壓器”和“反內卷標桿”的象征意義,標志企業評價體系正從資本回報轉向社會貢獻。
這些動作的共性,是從高速奔跑向結構調整的必然轉向。從平臺到地產、從資本家族到產業制造,都在經歷一個共振的轉彎期。這不僅是中國經濟的調整周期,更是舊增長模式的終場與新路徑的開始。
當整個社會都在為“穩增長”焦慮、為“共享紅利”吶喊,劉強東用三秒把焦點推回“給普通人工作與保障”的民生核心;光伏玻璃廠商用減產剪斷供給洪流,壓在背后的,是對規模擴張邊界的再認識;資本家族在變局中摸索著新的延續方式。提醒我們:經濟轉型不是技術革命,而是情感與信任的再造。
中國經濟的變奏曲已經奏響——這是從增長速度到增長質量,從資本至上到民生優先的根本性切換。誰能在這場大國博弈中穩住“就業民生牌”,誰將在時代的牌桌上贏得主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