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BBA”三強之中有一款車型進行徹底革新時,經典的三車對決就會上演。這次輪到奧迪A5(參數丨圖片)進行了全面升級。那么它在與競爭對手的較量中處于什么位置?就讓本次測試為你揭曉答案。
奧迪并非是對這款暢銷車型進行了簡單的更新,而是推出了全新的一代A5,它是首款基于新PPC架構的車型。PPC是“Premium Platform Combustion”縮寫,即“高端燃油車平臺”,替代了舊有的MLBevo平臺,適用于所有燃油車版本。除了采用新一代發動機技術,奧迪在電子系統方面也進行了全面升級:新款A5配備了14.5英寸的MMI觸控顯示屏,支持OTA更新,并整合了多種數字化服務,甚至連副駕駛前方還可選配一個10.9英寸的娛樂屏。
而競爭對手也并未停滯不前。三者中最“年長”的是BMW 3系,其最初發布于2018年,并于2022年中進行了全面改款,因此在信息娛樂系統方面并不算過時。盡管如此,許多寶馬車主對某些改動依然有所不滿,例如傳統儀表盤的消失,或是原本因盲操表現優異而備受好評的iDrive控制旋鈕則在OS 8.5系統中被邊緣化。不過,我們稍后會詳細分析這些變化。
至于奔馳C級,這一代車型自2021年開始投放市場,預計將在明年迎來一次中期改款,以目前我們測試車的配置來看,已經算是“后視鏡中的風景”。
但在改款到來前,我們聚焦當下,三款車型均搭載了功率適中的汽油發動機:奧迪使用的是一臺204馬力的EA888四缸發動機;寶馬的B48發動機可輸出184馬力;奔馳則從一臺僅1.5升的四缸機中同樣“榨取”出204馬力,來自斯圖加特的它,優勢在于其配備了一臺17千瓦(23馬力)的集成式啟動電機,可在需要時提供額外助力。
半級之差?
三輛車的基本配置已說明完畢,現在讓我們深入分析每一款。新款奧迪采用了扁平而寬大的全新前臉設計,進氣格柵下方配有一條橫向裝飾條,隱藏著駕駛輔助系統的傳感器,使整體造型具有一定的Allroad風格。車身尺寸相比A4 B9增加了約10厘米,是此次對比中體型最大的一款。準確地說,A5 Sportback應被視為它的前代車型,因為新一代B10在德國市場已不再提供傳統三廂版本。掀背式尾門從后擋風玻璃上方開啟,實用性極強。
盡管如此,在紙面上的裝載能力方面,奔馳和寶馬的行李廂容積更大。三款車的后排座椅均可按比例放倒——不過奧迪的座椅無法通過遙控方式釋放。盡管如此,A5 的掀背式設計在裝載大件物品時優勢明顯。
三款車的后排空間整體相似,唯獨寶馬的進出不太方便——座椅之間的空隙較小,乘客需費力地將雙腳伸入。整體而言,寶馬的前后座椅位置較低,膝部夾角較大。雖說這為駕駛員帶來了更運動化的坐姿,但后排乘客長時間乘坐后可能會感到膝蓋不適。
前排方面,奧迪展現出“半級之上”的氣勢——其內部寬度比競爭對手多出5~6厘米,帶來了明顯的空間感優勢。這是關乎駕駛體驗的重要環節。在這一點上,奧迪落了下風。測試車型僅配備了標準座椅,并未選裝運動座椅。除了基本調節功能和腰部支撐外,這款被奧迪自己稱為“普通座椅”的版本并無亮點。舒適性還可以,但側向支撐幾乎為零。
寶馬很清楚標準座椅的不足,因此為測試車配備了運動座椅——表現極佳。它們在彎道中提供良好支撐,坐墊硬朗且舒適,并且由于采用了防滑的PerformTex材料(類似翻毛皮),乘客不會在座椅上滑動。
奔馳的座椅更注重舒適性,盡管AMG Line Premium套件看似強調運動感。座椅對駕駛者身體支撐到位,唯獨肩部區域缺乏支撐。
車機系統好用嗎?
駕駛者日常接觸最多的自然是中控顯示屏。奧迪新款的14.5英寸超大屏幕顯然是為“數碼愛好者”打造的。這群年輕用戶關注的不再是車輛的駕控性能,而是汽車是否更像一臺智能手機。對此,A5做得非常到位,甚至副駕駛也可選配獨立娛樂屏幕。
寶馬也逐漸將重心轉向觸控與語音控制。雖然這種轉變提升了操作靈活性,但也讓人感到缺乏個性。不過在我們的評分體系中,320i依然獲得最高評價。其彎曲屏雖不夸張但位置合理,清晰易讀。此外,寶馬仍保留了旋鈕式iDrive控制器,作為備用操作方式。雖然方形儀表盤設計常被詬病,但我們仍應提及其存在。
奔馳的界面則處于傳統與現代之間。豎置的中控屏設計獨樹一幟,但觸控區域大而密集,在操作時容易分心。不過奔馳依舊保留了完整的圓形儀表盤圖形,這一點堪稱“視覺特效大獎”。不過,C200的導航系統偶爾會“左右不分”:在一處高速公路出口,系統圖像顯示要左轉,而語音卻堅持:“請在200米后右轉。”
動態性能如何?
三款測試車均搭配運動外觀套件(S Line、M Sport、AMG Line),但性格各異。奧迪的調校偏向舒適,即便在“動態”模式下也不夠激進。寶馬的M運動懸掛則明顯偏硬,即使在舒適模式下也是如此。若切換至運動模式,駕乘者幾乎要做好“身體抗壓”的準備。當然,在彎道中寶馬表現極為靈活,但這是否適合一輛普通的320i,值得商榷。其轉向靈敏度過高,在高速行駛時車輛始終難以保持直線——因此我們在“直線穩定性”方面扣了一分。而奧迪與奔馳在方向盤中位的穩定性上明顯更勝一籌,能讓駕駛者更放松。
奔馳的整體調校更為和諧。即便在“運動”模式下,其懸掛硬度也只相當于寶馬的標準模式。在破損道路上的表現尤為明顯:當我們以80公里/小時駛過一處大坑洼路段時,奧迪與奔馳都能平穩處理起伏,寶馬則需靠ESP穩定系統介入。雖然ESP表現出色,但本質上也反映了三者調校理念的不同。
如果說奧迪在寶馬與奔馳之間取得平衡,這話既對也不對。A5的駕駛模式比寶馬更貼近日常使用,又不像奔馳那樣個性鮮明。但它的“動態”模式只是稍微增硬懸掛,并未帶來更強烈的回饋感,轉向手感也僅為“中規中矩”。既不突出也不出錯,至于這是優點還是缺點,留給大家自行判斷。
讓我們看看量化數據,首先是“身材管理”方面。雖然汽車也有“感情”,但數據面前無情:奧迪與奔馳都明顯“發福”了——奧迪因車身更大,奔馳則因電機增重。A5重達1779公斤,為三車最重;C200緊隨其后為1711公斤;而寶馬最輕,僅為1566公斤。這也解釋了為何寶馬雖動力最弱,卻起步加速最快。奔馳的電動輔助也幫助其在起步階段領先,而在高速區間,其204馬力的汽油機甚至能夠碾壓對手。
雖然寶馬在初段領先,但在加速至100公里/小時過程中,被奧迪逐漸趕上,而奔馳則早已領先半秒。在中段加速測試中,奔馳依舊是最快,320i則最慢,A5居中。
以往我們常夸寶馬的剎車系統,表現令人驚艷,即便是“重型車”也能輕松剎停。然而這次情況完全反轉。A5的制動系統最為優秀,即便在冷態下也優于熱態。
寶馬配備了700歐元的M運動剎車系統(前部四活塞卡鉗),奔馳的高性能剎車隱藏在AMG Line Premium套件中(帶打孔前制動盤),但兩者都不敵奧迪。令人驚訝的是,A5是三車中最重的,也用的同樣是倍耐力P Zero輪胎(與奔馳相同),寶馬則配備米其林Pilot Sport 4S。
數據方面,奧迪在冷車狀態下制動距離僅32.9米,寶馬晚了1.9米才停下,奔馳則為34.3米,接近寶馬。熱車狀態時奧迪依然領先,僅為33.0米,寶馬與奔馳稍有提升,分別為33.9和33.8米,但仍難撼動奧迪的領先地位。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C200的制動腳感極為不穩定——要么剎車太輕,要么猛然過度,導致駕駛者被安全帶勒住。此問題使奔馳在“制動感受”一項再丟兩分。這是唯一讓C200在和諧表現上失分的地方。
總結與評分
測試車最終的車價排名:基礎配置下,三車差價不到2000歐元,奧迪最便宜,奔馳最貴。然而測試車的配置價格:A5是67510歐元,寶馬為71800歐元,奔馳為73572 歐元。奔馳不僅價格領先,也在綜合評分上奪冠(最終評分為奔馳C200:595分、奧迪A5:585分、BMW 3系:577分)。此次“德系三強對決”最終是奔馳C200獲勝。而它即將迎來一次中期改款,留給對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