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古村落之——阮社記憶》導讀(下)
六、“文物遺痕”:阮社水鄉的歷史記憶
在紹興水鄉深處,阮社以其獨特的地理風貌與深厚的文化底蘊,承載著厚重歷史與歲月痕跡。“文物遺痕”帶我們,探尋那些散落在村落的文物。從明代胡古峰墓疑冢傳說,到清代李曉峰墓的宏偉建筑;從天德精舍碑記的家族傳承,到章公翰軒的點主紀念章;從青花大盤的工藝之美,到黃花梨椅子的曲折命運,再到道教壁畫與“大躍進”壁畫的時代縮影,這部作品,被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阮社文物群像,展現了水鄉文化的獨特魅力。
疑冢與石像生的歷史回響
阮社南塘的胡古峰墓,以其疑冢傳說,開啟了文物之旅。相傳為防盜墓,胡古峰墓建有十二支疑冢,石人、石馬、石獅等石像生點綴其間,訴說著明代武將的榮耀與神秘。《越中雜識》記載,元僉都御史韓惟仁戰死后,殮以金頭,衍生出“金頭墳”傳說。如今,夕陽園內僅存的華表與石像生,依舊訴說著過往的輝煌。類似的傳說也出現在抗英名將葛云飛墓中,金頭銀肚腸的故事,在民間流傳,折射出人們對英雄的敬仰,與對文物的想象。然而,胡光國老人的回憶,明確了阮社大墓屬于胡古峰,這位明代都司僉事,以捐銀助國的義舉名留史冊,其衣冠冢,承載著家族的榮耀與鄉間記憶。
墓葬與碑記的家族傳承
清代國學生李曉峰墓,以其依山而建的宏偉氣勢,展現了阮社墓葬建筑的精湛工藝。主墓與附墓的青石結構,百步禁界、三十級臺階、伏獅望柱,無不彰顯墓主人的尊榮。墓碑上“光緒十一年”與“皇清國學生”的銘文,記錄了李曉峰與妻妾的合葬歷史,家族文化的莊嚴,令人感嘆。而天德精舍碑記,則為我們展現了章氏家族的祭祖傳統。碑文,詳述了章氏十六世祖天標公后代的繁盛,以及百川公為祭祖建屋的遺志,最終由毓彥完成“天德精舍”。這塊民國廿四年的碑石,不僅是家族歷史的見證,更承載了阮社人,對先祖的心靈敬仰與文脈傳承。
李曉峰墓(文物遺痕)
日常器物的文化印記
阮社的文物不僅限于墓葬與碑刻,日常器物,同樣承載著歷史的光澤。一只清代嘉慶年制的青花大盤,藏于雨花庵的水缸底部,躲過了戰亂與搜刮,纏枝蓮紋與蘭草圖案,展現了清代瓷器的精湛工藝。另一件令人唏噓的文物,是一把黃花梨椅子,從茅老伯家中以200元售出,卻輾轉拍出200萬元的天價,折射出阮社人,對傳統器物價值的忽視,也反映出文物市場的熱潮。此外,趙才康署名的大秤,以其細膩的秤星刻度和白銅包裹,記錄了阮社人生活的實用智慧。這些器物,雖顯得平凡,卻在歲月中,沉淀出不凡的文化價值。
臺門建筑與壁畫的藝術之美
阮社的水鄉建筑,以臺門為特色,石銷墻、石窗與青石長凳,構成其獨特建筑風貌。池灣、諸家溇等地的臺門,或恢弘如司馬第,或精致如章東明酒坊,門額上的“居仁由義”“可以棲遲”“和風甘雨”等磚雕,寄托了主人的處世哲學。東江村人家道教壁畫,生動描繪了“三茅真君”的修道故事,線條流暢、構圖精妙,展現了茅氏家族的信仰與藝術審美。而第四醫院的“大躍進”壁畫,則以飛馬青年與紅旗的形象,融合傳統畫馬技法,與現代特殊階段時代氣息,記錄了1959年,阮社人對時代政策的熱情響應。這些壁畫,不僅是藝術珍品,更是歷史與文化的生動注腳。
大茅君茅盈修真圖(左上)
三茅真君圖(左下)
大躍進壁畫(右下)
龍王臺門青石長凳
宗祠儀式的記憶延續
章公翰軒成主典禮紀念章,記錄了阮社章氏宗祠文化的莊重儀式。這枚民國時期的銅制紀念章,鐫刻“勤惠”二字,象征了章翰軒一生的品格。點主儀式的繁瑣流程,從神主牌位的制作,到點主官的朱筆點畫,展現了家族對先人的敬重,與傳統禮儀的嚴謹。盡管宗祠在解放后,被改作他用,儀式逐漸失傳,這枚紀念章,卻為阮社的文化記憶,留下了珍貴的遺痕。
“文物遺痕“,通過墓葬、碑刻、器物、建筑與壁畫,串聯起阮社的千年歷史。從胡古峰的疑冢到章氏的宗祠儀式,從青花大盤的靜謐到黃花梨椅子的傳奇,這些文物,不僅是物質的遺存,更是阮社人生活、信仰與文化的縮影。它們在拆遷的浪潮中,或散落、或消失,卻通過文字與圖像得以留存。閱讀“文物遺痕”部分,不僅能感受阮社水鄉的獨特風情,更能體悟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與歷史溫度。走進這些遺痕,可以探尋阮社的千年記憶,和隱藏背后的文化感懷。
七、 “會社風俗”:阮社的信仰、儀式與鄉土情懷
“會社風俗“部分,記錄了阮社村的傳統會社、宗教信仰與民俗活動,宛如一幅歷史與文化的畫幅,展現鑒湖之濱古村落的精神家園與生活智慧。從晉阮會、前阮會對竹林七賢的祭祀,到馬湯會對水利恩澤的感念,由龍華會、蘭盆會的佛教情愫,到泰青會、文武會、岳隍會的道教信仰,再到永安救火會的民間互助,以及紫臉土地爺的傳奇故事、舊式婚禮的繁復儀式、白喜事的莊重習俗、銅錢上梁的鎮宅民風、搬家不留老床的獨特忌諱,以及冬日雪景中的鄉村生活,這些內容,不僅勾勒出阮社的信仰體系與社會組織,更折射出村民對傳統、土地與生活的深厚情感,展現了古村落,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時代變遷。
會社傳統:
晉阮會、前阮會與馬湯會
阮社的會社文化,以祭祀為核心,承載了村民的信仰與凝聚力。晉阮會與前阮會,為祭祀魏晉竹林七賢的阮籍與阮咸而設,晉阮會,起源久遠,前阮會則始于雍正八年(1730)。兩塊乾隆四十二年的石碑,記錄了會社的田產與成員,反映了耕讀相傳的家族精神,與阮社人對神明的虔誠。馬湯會,則源于對鑒湖之父馬臻與三江閘修建者湯紹恩的感恩,雍正初年立,每年三月祭祀,祈求風調雨順。這種會社,不僅是宗教活動,更是社區團結的象征,體現了阮社人,對土地與歷史的敬畏。
前阮會碑記
宗教盛會:
龍華會、蘭盆會與泰青會
龍華會,是阮社最古老、延續最久的廟會,始于南朝,康熙三十七年(1698)與乾隆十五年的碑文,記錄其田產與會友,反映出佛教“龍華三會”的信仰,寄托了村民對和諧與福報的期盼。蘭盆會,始于乾隆時期,以盂蘭盆經為依托,強調孝道與救贖,嘉慶十五年的碑文,記錄其福資,交由前廟僧人管理的決定,展現了社區的公益精神。泰青會,則由章韜遠于乾隆五年(1740)創立,祭祀東岳大帝與地藏菩薩,融匯道佛二教,乾隆四十三年碑文,記錄了其盛大的龍舟競渡,彰顯出阮社的信仰融合與文化活力。
前廟龍華勝會碑(乾隆十五年五月)
于夫 攝
泰青會碑記
邱志榮 攝
文武與岳隍:
學識與忠義的祭祀
文武會,始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由章仲彰創立,祭祀文昌帝君與關圣帝君,寄托村民對科舉功名與忠義精神的追求。乾隆四十三年碑文,記載其田產與祭祀規程,體現讀書人文化的傳承。岳隍會,則祭祀東岳大帝與城隍,雍正十年設立,乾隆四十二年碑文,記錄其春秋祭祀與田產,反映村民對福壽追求,與地方守護的信仰。這些會社,不僅是宗教儀式,更是阮社文化精英組織社會活動的方式。
阮社躍隍會碑
邱志榮 攝
文武會碑
邱志榮 攝
永安救火會:
民間互助的典范
阮社永安救火會,是清代至民國的民間消防組織,以“水龍局”為核心,配備手工“掀杠龍”,與德國機械龍。傅根、許阿水等“龍兵”,在火災中英勇作戰,章瑞年(五店王)籌資運作,體現其公益精神。每年農歷五月二十“龍日”活動,包括德勝殿的慶祝、大沙灘頭的擊水比試、太平橋祈福,展現了救火會的社區凝聚力,及其文化傳承,直至1985年,該會因無人接班而終止。
紫臉土地爺:阮籍的傳奇
后廟供奉的“紫臉菩薩”,是竹林七賢之一阮籍,因其為品嘗阮社黃酒,冷天游河,凍紫臉龐而成為村中紫臉土地神。前廟,祭祀阮咸,籍咸橋連祭叔侄二人,象征阮籍不再渡河受凍。“報死”習俗,要求村民在親人去世后一小時內,向后廟紫臉菩薩或前廟稟報,即使文革時期,習俗也未曾中斷,反映阮社人,對土地神的深厚信仰與文化韌性。
婚喪習俗:
舊式婚禮與白喜事
阮社的舊式婚禮,繁復而隆重,從“老嫚”的禮儀指導、子孫燈籠的吉祥寓意,到花轎、行郎、偷湯圓碗、偷瓦片的趣味習俗,再到大頭花、換鞋、傳代儀式等,體現了喜慶與吉利的文化內涵。白喜事(喪事),同樣莊重而考究,從“報死”到“做道場”、行道、過大仙橋、唱鼓夜,每一步驟,都井然有序。章平洋的出殯盛況,船隊連綿、鑼鼓喧天,展現了民國時期的喪禮排場,折射出阮社人對生的尊重。和對死的敬畏。
建筑與生活:
銅錢上梁與搬家不留老床
銅錢上梁,是阮社清代的建房習俗,村民將“乾隆通寶”,釘于屋梁,寓意招財鎮宅,反映財富與平安的文化觀念。搬家不留老床,則體現對床神的敬畏,章亦根焚燒老床,以避免被屋梁壓斷,寄托了趨吉避兇的愿望,展現阮社人,日常生活中隱藏的儀式感。
阮社章亦根拆遷燒毀廢棄物
冬日鄉愁:
雪景中的人文溫暖
冬日,阮社雪景如畫,孩子們堆雪菩薩、老人們圍火煨羅漢豆,鄉村生活,充滿溫情。賴絲根的故事,則揭示底層生活的艱辛與復雜情感,其殺狗取暖的行為,引發村民爭議,折射出生存與道德觀念的交織。老四公 “閻羅大王分壽”故事,以幽默的方式,傳遞民間智慧,勾勒出阮社冬日的煙火與文化氣息。
包粽子
“會社風俗”,串聯了阮社的信仰、儀式與生活場景。從會社的組織,到宗教融合,從婚喪習俗到建筑風俗,與冬日鄉村記憶,這些片段,映照出阮社人的虔誠、智慧與鄉愁。盡管拆遷讓古村面貌,容顏不再,阮社的文化印痕與人文精神,依然溫暖如河,流淌進每一位讀者的心田。
八、 “歷史印痕”:阮社的鄉村記憶與人文光輝
“歷史印痕”部分,以阮社為背景,記錄從清代到近現代點滴故事,宛如田園逸筆,勾勒出阮社,這片鑒湖之濱土地的獨特歷史與人文風貌。田間意外掘出的金戒指, “孵雞娘墳頭”的神奇傳說,馮氏家族的釀酒興家,與南阮橋的電影取景,還有先鋒村壇蓋廠的童年記憶,以及七十年代“貧下中農管理學校”的成績單,再到諸家臺門的幼兒園歡笑、童年打雪仗的熱鬧、美術課的生動場景、修船作坊的古樸時光、缸甏清理的無奈變遷,以及錫礦渣“油頭”與拆遷“古董熱”的歷史余韻,這些故事,承載著村民的勤勞、智慧與鄉愁,折射出時代變遷中的人文精神。
意外的寶藏:
金戒指與歷史記憶
在阮三村百羅境的田間,一枚金戒指的發現,成為村民津津樂道的傳奇。八十年代,一位村民耕田時,意外掘出這枚戒指,引發關于1946年青年軍學校駐扎阮社的回憶。章德先的敘述,將戒指,與一位高個子學員的丟失聯系起來,勾連起民國時期的軍訓場景。盡管無人認領,這枚戒指,不僅成為村民的談資,更如一枚時間膠囊,連接了新中國與民國的歷史脈絡,映照出阮社人,對過往的懷念與好奇。
神奇傳說:
孵雞娘墳頭的故事
“孵雞娘墳頭”,是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地名。茅柏慶老人講述了一座古墓的傳說:一只老母雞,在荒墳上筑巢孵雛,帶領小雞,下墳融入村莊,村民因此將此墳,命名為“孵雞娘墳頭”。這座原本的將軍墓,雖無具體姓名與朝代,但其故事,展現了阮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透露出鄉村生活樸實與靈性。
釀酒世家:
馮氏臺門的興盛
馮氏家族,自馮順寶從亭后村遷至阮社,依托鑒湖水源與肥沃土壤,打造了釀酒傳奇。馮家老臺門,與其新臺門的興建,承載了家族,從種稻到釀酒“一條龍”勤勞致富之路。四兄弟:馮桂生、馮桂堂、馮桂發、馮桂斌,都成為“店王”,在上海開設“夜酒店”,將阮社黃酒,推向繁華都市。馮麗珠,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女大學生,用工資供養父母,展現了家族的孝道與擔當。馮氏臺門里,掛滿書包的獨特場景,以及爺爺奶奶同年同月同日逝去的愛情故事,更為阮社,增添了溫情與人文厚度。
電影光影:
南阮橋與《阿Q正傳》
南阮橋,作為1981年電影《阿Q正傳》的取景地,記錄了阮社的古樸風貌。影片中,石梁橋的青石臺階、河岸洗衣女、瓜藤掩映的民居,勾勒出江南水鄉的韻味。阿Q與假洋鬼子的橋上相遇,及其挨打場景,通過導演岑范的巧妙構圖,深刻反映了社會階層的悲涼。南阮橋,從古樸石橋到現代公路橋的變遷,也折射出阮社的現代化進程,令人感慨其傳統與現代的交替。
《阿Q正傳》里的南阮橋
童年樂趣:
先鋒壇蓋廠與打雪仗
先鋒村的壇蓋廠,是孩子們的“泥巴樂園”。千年月回憶中,廠里的泥巴與轉盤,成為童年嬉戲的寶地,工人伯伯,講述壇蓋防盜功能,揭示了阮社黃酒文化的細節。另一段,打雪仗的記憶,描繪阮三村與鄰村孩子們,在萬安橋頭的“戰爭”,從田野到河岸,七八十個孩子的熱鬧場面,展現了鄉村童年的純真與活力。
阮三村龍王臺門后的酒壇
教育印記:
貧下中農管理學校與美術課
七十年代的“貧下中農管理學校”成績單,記錄了宋龍娟的學業點滴,毛主席語錄,與課程設置,反映了時代特色。美術課上,黃兆飛老師的生動表演,嚴格教學,讓課堂充滿趣味與紀律。章水良與茅國祥的“斗智斗勇”,成為孩子們記憶中的獨特風景,展現了阮社教育的嚴謹與活潑。
古樸營生:
修船作坊與錫箔業
太平橋旁的修船作坊,是阮社水鄉生活的縮影。茅姓師傅修補小木船的場景,承載了村民對水路的依賴。錫箔業,作為阮社曾經的支柱產業,留下“油頭”礦渣的獨特印記。陳橋驛與李贊羅的回憶,揭示了錫箔,從生產到回收的循環經濟,以及“紙灰溇”的地名淵源,勾勒出阮社的產業繁榮與文化傳承。
電影南少林寺中太平橋修船作坊
阮社錫礦渣——油頭
變遷之嘆:
缸甏清理與拆遷古董熱
2014年,“五水共治”清理行動,讓阮社的七石缸、酒壇等傳統器物,被大量砸毀,村民雖獲補償,卻難掩其對鄉土文化的失落。2017年,阮社拆遷時,“撿古董小分隊”蜂擁而至,搜集清代瓷器、玉器與老家具,反映了阮社,作為古村的文化資源與價值潛力。這些器物,不僅是生活的見證,更是阮社歷史的碎片,見之令人唏噓。
車溇
“歷史印痕”,通過點點滴滴,串聯起阮社的鄉村記憶。從金戒指到錫箔“油頭”,從馮氏臺門的家風,到南阮橋的電影光影,從童年的嬉戲到拆遷的變遷,這些故事,映照出阮社人的勤勞、智慧與情感。盡管古橋、古物漸逝漸消,阮社的人文精神與歷史印痕,依然如黃酒般歷久彌香,沉淀入歷史中并緩緩發酵。
結語
總之,《消失的古村落之——阮社記憶》是一本記錄紹興市柯橋區阮社村歷史與文化的書籍,本書通過歷史記載、個人故事和文化描述,保存了阮社的村落文化與記憶,其各部分的核心內容,匯總如下:
大事年表:從春秋時期到2022年,記錄阮社的歷史變遷。
村史回眸:梳理阮社的行政歸屬與村落演變。
水鄉地理:描述阮社的河流、湖溇和九座古橋,及八個自然村。
黃酒文化:介紹酒坊歷史和釀酒工藝、人物及酒器與酒事。
歷史人物:記錄從古代阮籍到現代演員茅子俊等阮社各界人物。
文物遺痕:描述墓葬、石凳等文化遺存。
會社風俗:展現會社組織、信仰團體及節慶、婚喪禮俗等傳統。
歷史印痕:記錄抗戰、學校、工廠、回憶、拆遷等近現代往事。
附錄:包括姓氏列表、名人錄和村民回憶文章。
此外本書還包括三個附錄:
附錄一:阮社姓氏與名錄
附錄二:阮社詩文
附錄三:鄉人憶阮社
(于夫/供稿)
2025年7月5日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
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李想
審核:戴秀麗
總期:862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