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造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林業產業周期漫長、回報遲緩,卻關乎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共生共存。在“岳山造林”光榮傳統的發源地肇慶,一場深化集體林權改革、激活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這“四庫”功能的生動實踐正在蓬勃開展。
近日,在封開縣南豐鎮萬畝靈芝谷基地,工人們把新鮮采摘的靈芝裝車。記者 劉春林 攝
光榮傳承:懷集攻堅克難 向科技要效益
作為“岳山造林”光榮傳統的起源地,懷集縣深知林業發展的艱辛與恒心。
坳仔鎮擁有24萬畝優質茶稈竹,曾因效益低下、采運艱難,難以外銷。當地能人蔡邁秋計劃返鄉養豬時,鎮黨委、鎮政府深知機會來了,遂引導他關注亟待轉型的竹產業。
蔡邁秋創立慶鵬竹糧生物科技公司,引入竹合成生物母料專利技術,把廢棄竹材轉化為高營養竹糧飼料,既能顯著優化豬肉品質,也讓竹材利用率從35%提升至90%,“以前15元一袋的竹雜料身價翻了幾十倍”。
效益提升了,還要解決運輸問題。坳仔鎮向企業流轉2000畝竹林,修成貫通四村的竹林道,使卡車能夠直抵林區。茶稈竹高科技全產業鏈即將在坳仔鎮崛起。
改革探路:封開長短結合育“四庫”
在廣東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示范縣封開縣,南豐鎮萬畝靈芝谷迎來第六個豐收季。工人們穿梭于林蔭間,采摘仿野生種植的靈芝。
基地負責人謝國旺預計,今年靈芝產量將達6萬公斤,總產值近3000萬元。這沉甸甸的收獲,是謝國旺帶領團隊多年深耕林下、不懈創新的結晶。
謝國旺的絕招是玻璃瓶種靈芝——靈芝幼株在特制玻璃瓶中生長,成熟后連瓶泡酒,完美鎖住營養精華,極大提升產品價值和形象。依托該技術開發的靈芝面條、靈芝酒等深加工產品,不僅暢銷市場,更有效帶動近1000人就業,助力農戶年均增收3萬元。
著眼長遠,基地創新采用“以短養長”策略,在300畝林下套種名貴藥材巴西人參,形成“靈芝當年見收益、人參長期儲財富”的復合經營模式,生動詮釋森林“四庫”功能的協同發展。
為破解林下經濟發展中的權屬認定和融資瓶頸,封開縣林業部門勇于探索,即將在全市率先推出封開縣林下經濟收益權證。這張被林農親切稱為“綠色存折”的證書,將賦予經營主體流轉交易、質押貸款、項目申報等多項權能,深度拓展林地經營權能,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長效機制。
久久為功:德慶林產融合惠萬家
與封開縣毗鄰的德慶縣,集體林占比高達94%。該縣著力發揮森林“四庫”功能,推動林業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德慶縣肉桂產業是數十年精心培育的典范。2024年,德慶全縣肉桂種植面積達63.67萬畝,年產值躍升至21.52億元。“德慶肉桂”等4個林產品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商標,品牌價值日益彰顯。
西江肉桂科技公司在高良鎮建設現代化桂油精深加工生產線,并在7個鎮廣布收購點,惠及約5萬桂農,聯農帶農富農效果突出。
森林康養產業作為綠色經濟的新增長點,也在持續投入中展現魅力。位于官圩鎮的省級巢頂山森林康養基地,已累計投入1.3億元建設特色民宿、森林游步道等基礎設施,深化茶文旅融合,為都市人群提供回歸自然的休憩之所,持續釋放生態紅利。
科技賦能:廣寧麻竹撬動新未來
通過國企主導的麻竹筍項目,“中國竹子之鄉”廣寧縣為傳統竹產業注入科技新動能。廣寧縣竹鄉綠美公司在螺崗鎮建設萬畝麻竹筍基地,精準對接螺螄粉百億級原料市場。
該項目運用“黑科技”攻堅克難,大幅縮短回報周期。大型無人機在45度陡坡上實現日運苗3000株,效率提升7倍;營養杯育苗技術讓成活率高達95%,更將傳統麻竹筍的豐產期從漫長的5年大幅縮短至“當年種、次年收”。
麻竹筍項目預計可撬動3億元年產值,有效盤活超萬畝閑置林地資源,是科技賦能突破林業長周期瓶頸的生動實踐。來自廣西的“土專家”黃彥志贊嘆道:“麻竹筍是螺螄粉的‘靈魂’原料,廣寧水土得天獨厚,潛力無限!”
廣寧縣竹鄉綠美公司與廣西柳螺香集團建立緊密合作,未來計劃配套發展芥菜、豆角等輔料種植,打造“竹筍+配菜”復合產業鏈。
“肇慶將大力弘揚‘岳山造林’光榮傳統,加快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充分釋放林業產業發展潛力。”肇慶市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著重加強產業平臺建設,推動林產品精深加工;加大政策扶持,促進林下經濟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強化科技服務支撐,提升本土林產品附加值,讓綠色成為肇慶最動人的發展底色和富民源泉。
來源:肇慶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 林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