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松江區一居民家中小院
被12只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組成的大家庭“占領”
這是怎么一回事?
01
近日,記者來到松江區中山街道淡家浜88弄魏先生家。他家樓棟周邊的綠化帶內,擺放了多個寫著“貉出沒,勿靠近!”和“禁止投喂動物”的告示牌。
“前兩年,偶爾會在小區看到一二只貉的蹤跡,我們互不打擾。但今年5月上旬,2只大貉生了10只小貉,‘一大家子’把我們一樓居民的院子當成了游樂場和棲息地!”魏先生嘆了口氣說,“我們家就像它們的客廳,哺乳、玩耍、大貉對小貉的教學都在這里進行。”而這樣的場景,白天晚上都會出現,有時候一天還會到訪兩三次。
魏先生家的院子,依靠鐵柵欄和灌木叢與公共草坪以及鄰居家的院子隔開。監控視頻顯示,10只體型稍小的貉,從柵欄與地面之間的縫隙鉆進來,然后聚集到2只大貉身邊,一起在約40平方米的院子里活動。
從上午9點到11點多的2個小時里,記者在魏先生家及周邊并沒有等到貉群造訪,但在他家院子靠近柵欄的花架下,有貉的排泄物,蒼蠅在附近打轉,還沒湊近就能聞到臭味。
“這是它們早上4點多留下的。”魏先生的妻子林女士和記者一起查看早晨的監控后,看到了貉群的蹤跡。隨后,她拉過水管將糞便沖掉,并用消毒水清洗地面,“我們也不敢碰,萬一有什么細菌病毒呢?”
除了異味和衛生問題,在了解到哺乳期的貉具有攻擊性,并且院子里也出現過鳥的羽毛,魏先生更擔心家人和寵物的安全。于是,他們網購了動物驅趕器放在院子門口,但基本沒啥作用。
林女士提供的監控視頻顯示,貉觸發了驅趕器警報,但并沒有被嚇走;她在屋內拍窗戶,院子里的貉也沒有離開,甚至她丟出去、企圖嚇跑貉的易拉罐,竟然被貉叼在了嘴中,當成了玩具。
有附近居民也表示,晚上遛狗路過魏先生家院子,看到柵欄間一雙雙黃色的眼睛在閃爍,“心里毛毛的。”
無奈之下,魏先生先后向小區物業、居委和社區民警反映了相關問題后,三方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甚微。
“居委會看到居民在群里討論貉的事情后,第一時間反饋街道,街道也咨詢了區林業站尋求專業部門協助。”據淡家浜居民區黨支部書記楊丹鳳介紹,6月17日,松江區林業站和街道科室一同到小區進行了摸排,試圖找到貉的窩進行封堵,讓它們不要再在居民家中聚集。
在經過現場查看過后,初步判斷魏先生鄰居家院內雜物較多,可能是貉的住所。但居委會聯系城運中心,清理了鄰居兩卡車的雜物后,未發現貉的窩點。
“考慮到綠化帶、隱蔽角落、茂密樹叢都可能成為貉的棲身地,我們跟林業部門再次聯系,希望能再過來看看現場,幫我們一起找到這個點,但現在還沒回復。”楊丹鳳說。
魏先生告訴記者,自己曾向松江區林業站咨詢過,能否將擾民的貉收容到救助站或放歸自然,工作人員告訴他可以到隨申辦上申請“獵捕”,但小區里12只貉的密度并不算種群數量失控,估計申請很難通過。
那么,是否可以申請野生動物收容救護呢?記者與魏先生一同撥打了一直以來與其聯系的區林業站負責野生動物收容救助的一位姓岳的工作人員的電話。
“貉本來就是我們上海本土的野生動物,它也是自然的分布,在不受傷的情況下我們是不會去干預的。”該工作人員表示,“每年市林業總站也在觀測,一直關注著貉的種群(數量)是不是失控。”
“因為正好有一個貉窩在他們家附近,給市民造成了這里貉很多的錯覺。現在小貉的野性還沒有出來,在居民家戲耍是正常的。等到成年后,它們正常情況下是晝伏夜出,見到貉的情況就不多了。”
工作人員稱,魏先生家中出現12只貉并不算“失控”,也不建議在哺乳期把貉驅趕掉。九十月份貉成年后,會自然分布出去一部分,到時候可以進行驅趕,并把貉的洞穴及時填補掉。“目前可以在綠籬內加一層鐵絲網,防止貉進入家中。”
市民該用什么方式驅趕才能保證雙方的安全?是否可以向林業站尋求幫助?面對記者的追問,工作人員稱:“我們林業部門不處理的,我們是收容救助保護野生動物的。”他們只給市民提出建議,并反復強調:“為了我們的生態,為了我們的下一代,給野生動物也多一點容忍,好嗎?”隨后掛斷了電話。
目前,魏先生已在小區物業的協助下,在柵欄內側加裝了一層防護網,但貉還是從小區排水渠“偷渡”到了魏先生家中。“這是整個樓宇的排水渠,聯通外部排水系統,物業說沒法封堵。”魏先生表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