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雙重考驗:馬斯克救火與2025突圍賽
——歐洲銷量腰斬、中國軍團反超,傳奇車企迎關鍵轉型期
2025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量鎖定在33.67萬輛。這個數字比去年同期縮水13%,創下近三年新低。歐洲市場的數據更顯殘酷:4月僅售出5475輛,同比下滑52.6%。同一時期,歐洲電動車整體銷量上漲26.4%,市場份額擴至15.3%。蛋糕在變大,特斯拉的盤子卻裂了縫。
中國的反差更值得玩味。特斯拉一季度銷量13.4萬輛,同比微增1.7%。但同期中國新能源車總銷量沖上307.5萬輛,增幅高達47.1%。曾經的領跑者,如今連行業平均速度都追不上。
這份低迷直接燒穿了財報。一季度營收193億美元,同比降9.2%;凈利潤僅剩4億美元,暴跌71%。資本市場用腳投票:2月至3月,股價蒸發4500億美元。
馬斯克的“加班救市”未能扭轉乾坤。4月底,他宣布重回“全天候工作模式”,消息刺激股價單日漲7%。但不足一月后,其與特朗普的公開爭論再掀輿論風波,反彈成果迅速回吐。瑞銀調查顯示:馬斯克的政治爭議言論,已導致特斯拉在部分消費者群體中的品牌好感度下滑。
問題遠不止于掌門人的精力分配。
Model 3與Model Y兩款主力已服役五年。在中國車企平均18個月迭代一款新車的節奏下,五年意味著代際差距。2025年一季度,中國純電銷量前五中,三款為10-15萬元級小型車(比亞迪海豚、五菱繽果、長安Lumin),而特斯拉在這一區間長期缺位。
降價策略的邊際效應正在消失。2023年至2024年間多次降價雖短暫刺激銷量,卻使單車利潤率從29%壓縮至16%。行業分析師指出:“以價換量難以持續,尤其當競爭對手能用更低成本提供更高配置。”
更嚴峻的是技術對標。中國品牌在三個層面發起沖擊:
智能駕駛:特斯拉FSD入華后實測表現引發爭議。用戶反饋其變道猶豫、復雜匝道通行困難。反觀華為ADS 2.0、小鵬XNGP等本土系統,在中國道路場景適應性上更占優;
補能效率:比亞迪3月發布的1000kW超充技術,5分鐘補能200公里。而特斯拉V3超充峰值功率250kW,完整充電需30分鐘以上;
本土化體驗:中國車企車機系統深度整合微信、高德、美團等國民應用,語音控制可操作空調座椅甚至點外賣。特斯拉本地生態仍顯單薄。
產品節奏滯后已成致命傷。特斯拉Model Q(規劃2.5萬美元車型)至今未量產,而同類競品如小鵬MONA M03已實現月銷破萬。
歐洲市場的轉折更具象征意義。2025年4月,比亞迪純電車型在歐銷量達7231輛,同比激增169%。同期特斯拉銷量7165輛,下跌49%。這是中國品牌首次在歐洲單月銷量超越特斯拉。
背后是戰略差異:比亞迪在匈牙利建廠、與本地經銷商Stern Auto合作深耕渠道;特斯拉則因柏林工廠產能波動,交付穩定性受質疑。
價格戰壓力正向全球蔓延。比亞迪海豹在德國售3.9萬歐元,比Model 3便宜8000歐元;上汽MG4起售價2.8萬歐元,直接打入大眾消費市場。歐洲電動車均價從4.8萬歐元降至3.5萬歐元的進程中,中國品牌成為主要推手。
危機中仍藏有轉機。三項變革或成破局關鍵:
新車反攻:加快Model Q量產,填補15-20萬元空白。供應鏈消息顯示,該車型已進入試產階段;
技術破壁:4680電池產能爬坡將降低電池成本30%,V4超充(最高功率350kW)年內覆蓋歐美主要高速路網;
本土化改革:中國團隊已獲數據合規授權,FSD系統正在針對性調整道路博弈算法。
真正的考驗在于戰略定力。德意志銀行報告指出:“特斯拉需要平衡全球統一性與區域靈活性。在歐洲強化本地產能,在中國放權團隊響應需求。”
特斯拉的困局折射產業深層變革:
技術民主化:電動平臺、智駕方案、超充專利正在開放。2024年中國新能源專利共享聯盟已匯集2000項核心技術,后發者入場門檻降低;
用戶需求主導:中國消費者調研顯示,81%用戶將“智能座艙體驗”置于購車決策前三。功能創新比參數競賽更易贏得市場;
制造效率革命:特斯拉上海工廠52秒下線一臺車,但賽力斯超級工廠將節拍壓縮至40秒。效率壁壘不再不可逾越。
沒有永恒的王者,唯有永恒的進化。正如2007年諾基亞占有全球49%手機市場時,無人預見蘋果的崛起。今日電動車的混戰,不過是產業迭代的常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