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清晨,天剛蒙蒙亮,資陽市安岳縣眾興跑山雞專業合作社內雞鳴四起,山林回蕩間,雞舍大門“吱嘎”拉開,在業主吳小琴驅趕下,近6000只跑山雞踱著方步涌入棚前林地,遠遠望去,像極一群趕赴林間盛宴的“紅衣賓客”。
“旁邊棚的5000余只跑山雞在7月5日全部銷往重慶,早幾天過來現場看還會更壯觀。”說起自己初具規模的養殖基地,吳小琴眼睛彎成了月牙。目前工人正在對雞舍進行消灑打掃,一個多月后,空棚將再次住進新一批“賓客”。
唐明輝與員工分解雞肉。周倩攝
據吳小琴介紹,該養殖基地占地300畝,共有4個雞棚,平均每個雞棚能容納6000-8000只跑山雞。
走在鄉間小路上,吳小琴向筆者描述了她現在的幸福日子:“現在有些時候不想去雞棚,我就直接聯系基地的長期工過去,現在我也有自己的菜園果園,雞舍的雞糞就是我天然的肥料。”嘴上說著偷懶,實則吳小琴的身影每天都會出現在雞舍。不僅如此,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吳小琴的眾興跑山雞專業合作社年用工達到了驚人的1800人次,基地年銷售額能達到近300萬元。
“愁銷路、愁發展、愁技術”曾是吳小琴這樣的養殖戶最大的痛點。
據了解,在2019年以前,吳小琴最多飼養千余只跑山雞。但2019年以后,她的養殖規模最大達到了3萬只。養殖規模翻倍增長讓吳小琴過上了好日子。在交流中,吳小琴提到自己只管養,售賣都交給“聯合社”,引起了筆者的注意。
“聯合社”是什么?為何能聯合養殖戶實現翻番式的規模增長?
吳小琴辦公區域外一塊名為“天護禽業聯合社”的豎牌十分醒目。隨后筆者聯系上了天護禽業聯合社養殖板塊負責人彭靜。
“我們只做了兩件事:讓會養雞的人更會養雞,讓會賣雞的人更會賣雞。”彭靜介紹道。天護禽業聯合社是一個農民合作的聯合組織,而發起人唐明輝是2015年從四川農業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在2015年前后,唐明輝組織了7名川農大的校友,在資陽市安岳縣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用一筆創業扶持金開啟了這群年輕人的創業之路。
“一開始我們一心搞生態跑山雞養殖,各類雞品種我們都有涉獵。但這個行為在創業初期就出現了一些問題。”試錯成本高、生產效率低、銷售成本高、生態保護與生態平衡關系的協調、生產信息與市場需求的不對稱……生態跑山雞養殖的種種問題暴露在他們面前。“整合養殖農戶,帶動行業發展!”這個想法一經出現,唐明輝一行人便迅速行動。2019年前后,天護禽業聯合社正式成立,而吳小琴等人,便是第一批被整合入聯合社的“元老”。
6000余只跑山雞向棚前林地踱步。易奎西攝
聯合社成立初期,唐明輝等人通過協調資源、陌生拜訪等方式打開了周邊城市市場。隨著需求增加,養殖戶自然而然被吸引入駐。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如何保證業主生態雞品質又成為聯合社的重點工作。“我們本身就是一群學農的大學生,具備專業養殖知識,從雞苗試驗、無抗養殖到銷售屠宰,我們必須對百姓負責。”如今,這群年輕人將從高校學來的動物養殖防疫技術傳授給聯合社業主,全流程跟蹤跑山雞生長情況。在他們的指導下,入駐業主所飼養的雞品肉質鮮香肥美,社會評價極高。為了讓聯合社業主能專心搞養殖,唐明輝等人構建出“產-供-銷”一體經營模式,自建屠宰包裝場3家,德陽、綿陽、重慶、成都等城市銷售市場相繼被打開。
目前,天護禽業聯合社已有社員137戶,他們大多來自安岳縣各鄉鎮的養殖專業合作社、示范家庭農場和散戶,在手成品跑山雞超100萬只,間接帶動就業超500人,業主每戶年均增收43000元,不少業主實現收入翻番。
談起半程發展史,彭靜感慨萬分:“每次去業主場地幫他們解決完養殖問題,我們都覺得特別有成就感。”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為人才提供創業、就業、生活的平臺,才能讓他們安心扎根農村。”安岳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資陽市安岳縣持續強化鄉土人才隊伍建設,引導培養出一批懂技術、能示范的實用性鄉土人才。他們憑借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創新思維,活躍在農林牧漁等領域,不僅實現了個人創業增收,更推動了當地特色產業發展,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易奎西、艾蘭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