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江淮大地持續被38℃以上的高溫籠罩,田野里蒸騰著灼人的暑氣,淮南市壽縣小甸鎮呂圩村仿佛置身于一個巨大的蒸籠之中。然而,在這片被烈日灼烤的土地上,淮南市煙草專賣局駐村工作隊正與村民并肩作戰,以無畏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譜寫著戰高溫、保生產、促振興的鏗鏘壯歌。
破曉時分,天際線剛泛起魚肚白,潮濕的熱浪裹挾著昨夜未散的暑氣撲面而來,淮南市局駐村第一書記程翅翔推開宿舍門,招呼隊員們出發。肉鴿養殖場是每日巡查的首站,這里不僅承載著養殖戶的生計,更是村里特色養殖產業的“試驗田”。
走進鴿舍,程翅翔踮腳查看通風管道,指尖拂過運轉的電機外殼,確認溫度正常后,才長舒一口氣。“老徐,高溫天鴿子飲水量翻倍,記得把飲水槽換成不銹鋼材質,避免塑料容器釋放有害物質。”他邊說邊掏出筆記本,將發現的飼料配比問題記錄下來。養殖戶徐佩帥擦拭著額頭的汗水,笑得眼角堆滿褶子:“要不是你們幫忙建設循環水系統,今年這波高溫,我這幾百對種鴿可扛不住。”
從鴿舍到雞棚,不過百米距離,卻仿佛穿越了兩個蒸籠。2萬只肉雞在自動化雞舍里踱步啄食,溫濕度傳感器閃爍著藍光,與頭頂轟鳴的降溫風扇形成奇妙的節奏。“曹師傅,這批雞快出欄了,最近要重點觀察糞便狀態。”淮南市局駐村工作隊副隊長茆少紅彎腰查看自動喂料機的運行軌跡,褲腳沾了幾片雞毛,“智能監測系統的數據要結合人工巡檢,雙重保險才能萬無一失。”養殖戶曹化松豎起大拇指:“自從裝了這套系統,半夜都能睡安穩覺,手機上一點就能看到雞舍實時畫面。”
如今漫步在呂圩村,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村里的連片稻田。曾經,這片土地因多年單一水稻種植,陷入土壤板結、病蟲害肆虐的困境,村民們年年辛苦卻難有好收成。在駐村工作隊的不懈努力下,這里已然換了新顏。即便烈日高懸,炙烤著大地,深耕后的土地依舊翻起黝黑的浪花,有機肥的腐殖質在陽光下泛著油亮的光澤,訴說著土壤改良的成效。
“張叔,新改良的土壤保水保肥效果咋樣?”程翅翔蹲下身,抓起一把土輕輕揉搓,濕潤的泥土從指縫間緩緩流下。張書東拄著鋤頭,笑得合不攏嘴:“以前打藥打得胳膊都抬不起來,現在按照你們教的稻蝦混養模式,害蟲少了,龍蝦還能賣錢,這賬算得過來!”他抹了把臉上的汗,指著遠處正在搭建的防蟲網,“這都是工作隊協調來的物資,鄉親們跟著干,心里踏實!”
面對“高溫+旱情”的雙重危機,駐村工作隊迅速啟動應急預案。積極協調水利部門,爭取到優先輪灌,烈日下疏通多處溝渠,渠水重新流入稻田時,村民們喜上眉梢。邀請農技專家頂著烈日,在田間地頭演示“深水護苗”技術;組織村民利用自動插秧機,確保應種進種。程翅翔站在田埂上,對鄉親們說:“再堅持兩天,只要秧苗全部栽插到位,今年的收成就能保住!”
夕陽西下,金色的余暉為忙碌的身影鍍上一層光暈。稻田里此起彼伏的“唰唰”插秧聲,與鴿舍的咕咕聲、雞棚的咯咯聲,交織成一首激昂的田園樂章,在廣袤的田野上回蕩,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鄉村振興實景圖。而在這動人圖景背后,“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藍圖正一步步從規劃變為現實,在呂圩村的阡陌間鋪展,向著更遼闊的遠方延伸。(圖片由王燦 劉欣 張浩授權提供)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