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津區(qū)高屋社區(qū),一臺罷工的打印機、一臺停轉(zhuǎn)的老風扇,牽出的不僅是電路故障,更是一段段塵封的溫情記憶。
7月初,重慶理工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E學E行·電亮津心”社會實踐服務團再次支起熟悉的維修點,延續(xù)著已傳承33載的義務維修傳統(tǒng)。這里,修的是舊物,留住的是時光溫度,傳承的是青春擔當。
專業(yè)“問診”:指尖技藝解燃眉之急
“同學,快幫我看看!孫子作業(yè)急著打印,它‘罷工’了!”一位老伯抱著打印機焦急趕來。
志愿者吳禮鎮(zhèn)沉穩(wěn)接過,熟練地打開萬用表,精準測量電路節(jié)點,排查故障。幾分鐘后,鎖定問題所在——一枚老化失效的電容導致供電不穩(wěn)。更換新電容、精細焊接、重新組裝、通電測試……隨著熟悉的“嗡嗡”聲響起,打印機重獲新生。老人如釋重負,小心翼翼地將它裝回布袋——這不僅是機器,更是連接他與孫輩的親情“橋梁”。
老伯抱著修好的打印機與志愿者合影。重慶理工大學供圖
另一邊,一位老奶奶帶來兩臺風扇:“吹稻谷殼,用著用著就不轉(zhuǎn)了,我們哪懂這些……”
志愿者鄒劉夢輕旋螺絲,拆開外殼,發(fā)現(xiàn)內(nèi)部已被谷殼碎屑和灰塵堵塞。她拿起毛刷等工具,仔細清理每一片扇葉、每一個軸承。塵埃落定,清風徐來。這臺小小的風扇,驅(qū)散的不只是夏日的悶熱,更吹走了老人的無助。
志愿者將修好的風扇送還給老奶奶。重慶理工大學供圖
舊物情深:一器一物皆是歲月詩篇
在為期5天的暑期“三下鄉(xiāng)”活動中,類似的溫情故事不斷上演。老人們送來的大多是舍不得丟棄的“老伙計”:吱呀作響的電風扇、陪伴晨昏的收音機、煮過無數(shù)餐飯的電飯煲……它們或許早已不值幾文,卻承載著歲月的痕跡、生活的習慣,甚至是遠方兒女的牽掛。
志愿者們深知這份重量,接過每一件電器都全力以赴。正如志愿者尼亞冰所言:“看到爺爺奶奶拿著修好的電器,那發(fā)自內(nèi)心的笑容,比任何榮譽都珍貴!我們修好的不只是物件,更是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溫情紐帶。”
33年時光流轉(zhuǎn),一代代電氣學子在這里接過前輩的螺絲刀。當老風扇重新送出清涼,當收音機再次流淌旋律,這些重獲新生的舊物,如同黑夜里的盞盞燈火,照亮了社區(qū)老人“老有所依”的尋常日子,也映照出志愿者們“學以致用、服務為民”的赤誠初心。
志愿者正在維修電器。重慶理工大學供圖
這間扎根社區(qū)的“時光修理鋪”,早已超越簡單的義務維修。它是重慶理工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精心打造的“專業(yè)+服務”特色育人平臺,是專業(yè)實踐的熔爐、勞動教育的課堂、思政育人的沃土、社區(qū)治理的橋梁,曾獲中國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銅獎、重慶市“公益青春”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銀獎等20余項榮譽。學生們在維修電器的過程中完成溫情陪伴、消防檢查、知識科普等延伸服務,構(gòu)建起從“1”到“1+N”的社區(qū)治理親情陪伴關愛體系。(晏紅霞、舒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