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將“對等關稅”暫緩期延長至8月1日,接下來的關稅談判有哪些看點?專家解讀。
綜合新華社和央視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7日表示,將從8月1日起分別對14個國家的進口產品征收25%至40%不等的關稅。美國的單邊主義做法引發世界多國反對。
專家認為,此舉既暴露特朗普政府當下的談判困境,也延續其極限施壓的博弈邏輯。在未來20天里,美方會不會實質啟動差別化關稅懲罰,相關國家如何應對,已達成原則性框架協議的國家后續談判走向如何,都值得關注。
多國“硬剛”表達強烈反對
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泰國、南非、德國、巴西等多國稱,美方關稅做法“令人遺憾”“不合理”“不負責”。
日本首相石破茂8日稱,美方再度提高關稅令人遺憾,已指示相關閣僚在8月1日之前繼續談判。他表示,日本政府在未來的談判中捍衛國家利益的立場不會動搖,力求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同時,探索達成互利協議的可能性。
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國8日表示,將以各自國家利益為中心與美國磋商。
南非總統拉馬福薩表示,77%的美國商品免稅進入南非,因此美國設定的30%關稅稅率不合理。其發言人表示,南非政府將繼續與美國接觸。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美洲研究室副主任柯靜表示,這些國家的表態在國際和國內同時傳遞一個信號:本國并未接受美方的施壓框架,也并不認同其合法性。這種表態具有一定的政治克制與現實考量,在表達不滿的同時,為繼續談判保留空間,避免激化矛盾。
“回顧此前談判進程可以看出,各國在核心利益議題上保持了較強的戰略定力,并未因威脅而輕易讓步。”柯靜表示,日本堅持其農業保護紅線,印度在轉基因作物進口、農產品市場準入等問題上也沒有明顯讓步。“所謂‘繼續談判’,更多是為了贏得時間、維持局面,而非對美方條件的實質接納。”
巴西和德國不在特朗普14封“征稅信”的“收件人”名單上。巴西總統盧拉表示,美國威脅加征關稅的相關做法“錯誤且不負責任”。德國工商界人士則指出,美國單邊主義做法破壞國際信任,不利于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和創新發展。
此外,歐盟知情人士7日披露,歐美已接近達成協議,歐盟方面可能對美方針對飛機及其零部件、部分醫療器械和烈酒產品所征“基準關稅”作“有限讓步”。
7月7日,白宮新聞發言人卡羅琳·萊維特在記者會上展示美國總統特朗普致日本首相的信函。圖源:新華社
“不確定性”危害國際體系
美方將“對等關稅”暫緩期延長至8月1日,接下來的關稅談判有哪些看點?柯靜認為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看特朗普政府如何實施差異化關稅。美方的威脅究竟停留在口頭還是有實質行動?相關國家如何反制?這些將直接影響談判走勢與市場情緒。
第二,各國如何在避免正面沖突的同時,穩住本國產業利益、爭取緩沖空間,或借助區域合作與多邊機制形成外部支撐,將成為關鍵議題。
第三,當延長的暫緩期再度到期,如果依然沒有取得突破,特朗普會繼續延期還是關稅加碼以強化施壓姿態?這將對市場與外交局勢造成突發沖擊,值得各方高度警惕與預判應對。
第四,此前已達成原則性框架協議的國家,后續談判走向如何,同樣需要關注。
當被問及致各國信函是否為“最終報價”時,特朗普說:“我會說是最終(報價),但如果他們提出其他報價,而且我喜歡,我們就會接受。”
事實上,貿易談判至今,美方的“對等關稅”政策多次生變,充滿不確定性。柯靜指出,所謂“最終報價”并非建立在穩定規則或談判程序基礎之上,而是一種隨意的臨時性喊價策略。
“面對這樣的特朗普政府,以及他‘規則由我定’的交易邏輯,溝通成本顯著上升,協商空間愈發模糊,不僅難以建立起穩定的政策預期,也難以展開基于規則的理性決策與制度性談判,使得當前國際經貿體系本就岌岌可危的基本信任與秩序更加脆弱。”
出品 深海區工作室
撰稿 王佳燁
編輯 深海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