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一架俄羅斯無人機墜落在立陶宛境內,這次并非被擊落,而是因為燃料耗盡或機械故障所致。據立陶宛國防部通報,這架無人機于上午11時30分左右與白俄羅斯接壤的凱納邊防站附近被發現,距離維爾紐斯約30公里。
雖然北約戰斗機當時正在執行巡邏任務,并且已經接到命令由訓練模式切換至作戰模式,但在他們攔截之前,目標就已經墜落。至于無人機本身,立陶宛官方將其描述為“類似自制裝置且不會構成任何威脅的物體”。
烏克蘭《國防快報》指出,從描述特征和現有照片判斷,這是俄羅斯的“非洲菊”誘餌無人機,經常用來對抗烏克蘭防空導彈系統。這種由膠合板和泡沫塑料制成的無人機于2024年夏季首次出現,并且后續的調查結果顯示,“非洲菊”無人機的技術來自伊朗。
當前,未能攔截來自俄羅斯或白俄羅斯的無人機已成為一種常態。但問題的核心并不在于立陶宛軍方未能及時識別威脅,畢竟官僚程序要求先進行技術檢查。
真正的問題隱藏在“自制裝置”和“不構成危險”的定性結論。要知道,早在2025年2月,俄羅斯就開始在“非洲菊”無人機上安裝彈頭,使得功能不再局限于誘餌,這已經是5個月之前的事情了。
因此,烏克蘭的安全機構和軍事官員始終強調,即使是俄羅斯的誘餌無人機,也可能攜帶3至5公斤的爆炸物。因此,一旦發現任何類型的無人機或殘骸,必須立即通知應急部門。烏克蘭甚至專門制作了面向兒童的宣傳廣告,普及這種潛在威脅的相關知識。
然而,立陶宛當局似乎沒有意識到危險,要么刻意淡化嚴重性。在俄羅斯大規模生產“非洲菊”和其他類型無人機的背景下,這種態度令人擔憂。否則,即便在和平時期,立陶宛安全部門也應該依據更嚴謹的安保程序來處理此類事件,包括考慮到無人機可能帶有爆炸物的情況,并以更嚴謹的方式判斷安全性。
具體而言,若按照正常的和平時期安全流程,現場照片應顯示詳細的檢查過程和爆炸物處理專家工作的畫面,而不是網上流傳的一些特寫照片。雖然不排除現場確實有爆炸物處理專家到場,但缺乏與作業相關的視覺證據。
至于“非洲菊”無人機為何飛入立陶宛,這需要聯系事件背景:在此次事件發生前,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了又一波大規模襲擊。第一波無人機和巡航導彈于上午10點突入烏克蘭領空,大約一半小時后立陶宛發現不明飛行物。
還有一個細節也值得注意:2024年,俄羅斯無人機在烏克蘭電子戰影響下向北偏離、返回俄羅斯或飛入白俄羅斯的情況屢見不鮮。而在2025年9月,一架裝有彈頭的“天竺葵”攻擊無人機也曾飛入另一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并在當地墜毀,未造成人員傷亡。對此,拉脫維亞當局當時表示,此次事件不構成局勢升級,因為目標并不是拉脫維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