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診器與計算器的碰撞,正在改寫醫者仁心的古老敘事。當醫療被納入市場化軌道,本應是提升效率的改革探索,卻在逐利邏輯的裹挾下,一步步背離了“救死扶傷”的核心宗旨,讓醫患關系在冰冷的利益天平上愈發失衡。
醫療的特殊性在于,它面對的是生命與健康,這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本應超越純粹的商品交易邏輯。然而市場化浪潮下,醫院被賦予了太多經濟指標的壓力,從科室營收到人均創利,冰冷的數字正在取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于是,我們看到過度檢查成為常態——明明一次常規檢測即可確診,卻要讓患者在CT、核磁共振的儀器間輾轉;看到廉價救命藥在利潤稀薄的理由下悄然退市,取而代之的是包裝精美的高價替代品;看到門診醫生被規定“接診時長”,問診淪為流水線上的快速打卡,醫患間最后的溫情被效率至上的規則碾碎。
更令人憂心的是,市場化正在重塑醫療資源的分配邏輯。優質的醫生、先進的設備不斷向能產生更高利潤的私立醫院或三甲醫院集中,而基層醫療機構則陷入“人才流失—資源匱乏—患者流失”的惡性循環。對于偏遠地區的患者而言,“看病難”不僅是距離的遙遠,更是市場化篩選后被拋棄的無奈——他們可能需要賣掉家中唯一的耕牛,才能湊夠三甲醫院的掛號費,卻在分診臺前被告知“專家號已被黃牛搶購”。這種資源分配的馬太效應,讓“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的承諾在利潤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救死扶傷的本質,是對生命尊嚴的敬畏與守護。它要求醫者在面對患者時,首先考慮的是“如何治好病”,而非“如何賺夠錢”;要求醫療體系在資源分配時,優先保障的是“誰更需要救治”,而非“誰更能支付費用”。當市場化的逐利性凌駕于醫療的公益性之上,當醫院的財報數字比治愈率更受重視,當醫生的績效與開單金額掛鉤,我們失去的不僅是醫療的溫度,更是整個社會對生命共同體的信任。
醫療可以引入市場機制提升效率,但絕不能讓市場成為主導。唯有將“救死扶傷”的宗旨重新置于核心位置,通過制度設計劃定市場化的邊界,讓公益屬性成為醫療體系不可觸碰的底線,才能讓白衣重拾圣潔,讓醫者回歸初心,讓每個生命都能在醫療的陽光下得到應有的尊重與守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