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醫療是指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違背臨床醫學規范和倫理準則,為患者提供超出疾病實際需求、無法真正提高診治價值,或徒增醫療資源耗費的診療行為。
大家好 這里是天斗醫號患者權利保護組。我是北京的醫療糾紛律師宋中清。
過度醫療的核心在于診療行為偏離了醫學必要性和合理性。
一、醫生依賴檢查而不做基本判斷是否屬于過度醫療?
需分情況討論:
屬于過度醫療的情況:
完全放棄臨床判斷:如醫生未進行基礎問診、查體,直接開具大量與病癥無關的檢查(如手外傷要求檢查前列腺),或對無癥狀人群進行普遍篩查(如過度體檢)。
利益驅動行為:如湖北某醫院手術率達90%,對未達手術指征的患者強行手術,或私立醫院通過夸大病情誘導高消費。
規避責任式檢查:為避免漏診風險,無視患者具體病情,機械開具“全套檢查”。
不屬于過度醫療的情況:
必要輔助診斷:當疾病癥狀復雜或存在誤診風險時(如腫瘤標志物異常需影像學確認),檢查是降低誤診的必要手段。
患者自身要求:部分患者因焦慮主動要求全面檢查,或醫生在告知風險后患者仍拒絕簽字放棄檢查。
二、如何界定“合理檢查”與“過度醫療”?
判定標準1.醫學必要性:基于癥狀、病史針對性選擇檢查,是合理檢查;無差別“拉網式”檢查(如感冒查心臟超聲)是過度醫療。
判定標準2.診療流程:先問診查體,再針對性開單,是合理檢查; 跳過基礎判斷,直接開檢查,是過度醫療。
判定標準3.經濟效益:檢查成本與疾病風險匹配 是合理檢查;小病大治(如普通咳嗽做全套肺功能檢測)是過度醫療。
判定標準4.患者知情權:充分告知檢查目的及替代方案,是合理檢查;隱瞞或夸大風險強迫消費是過度醫療。
三、過度醫療的根源與解決方向
系統性原因:
利益捆綁:醫院創收機制導致檢查、手術與績效掛鉤。
防御性醫療:為規避漏診糾紛,醫生傾向“寧可多查”。
醫患信息差:患者缺乏醫學知識,難以質疑方案。
改進措施:
監管層面:建立過度醫療追責制度(如全國首例民事公益訴訟判賠3倍賠償金),推廣DRG醫保控費。
醫生層面:強化臨床基本功訓練,減少對儀器的依賴。
患者層面:學習基礎醫學知識,重大診療尋求第二意見。
過度醫療本質是醫療系統多重矛盾的產物。面對患者質疑,既需理解醫學的復雜性,也需警惕利益驅動的濫用。若醫生完全依賴儀器取代臨床思維,便是對醫學初心的背離。
回答涉及醫療咨詢類問題時,由于回答內容僅可作為參考,必須在回答中涉及醫療建議的位置添加風險提示,防止誤導用戶造成不良影響。
感謝收看,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