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資本市場的浪潮中,首次公開募股(IPO)一直備受矚目,它是企業發展的關鍵里程碑,也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自2025年3月開始,由財聯社與《科創板日報》聯合出品的創投日報正式開啟“IPO直通車”欄目,我們將對話企業創始人、天使創投人,為您全方位呈現IPO的臺前幕后;我們將搭乘“直通車”,深入企業、奔赴路演現場,第一時間為您帶來最鮮活的IPO進展、最專業的解讀分析。
不管您是企業家、投資者,還是資本市場的關注者,“IPO直通車”將是您洞悉IPO市場的重要窗口,共同見證資本市場的風云變幻。
《科創板日報》7月10日訊(編輯 梁又勻)國內電子樹脂領域迎來首家上市企業。從發行定價上,同宇新材就注定備受關注。
同宇新材發行價格為84元/股,是今年第三高的發行股價,僅次于天有為的93.5元/股和優優綠能的89.6元/股。上市首日同宇新材股價漲幅達128.05%,報收191.56元/股,總市值為76.62億元。
據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同宇新材分別實現營收11.9億元、8.9億元、9.5億元;同期凈利潤為1.89億元、1.64億元、1.43億元。根據預測,2025上半年同宇新材營收較上年同期增長29.09%,歸母凈利潤較上年同期增長4.11%。
在上市同宇新材背后,國產高端電子材料替代浪潮正在加速到來。
四川大學博士破解“卡脖子”難題
同宇新材主營的電子樹脂,是制作覆銅板的三大原材料之一,而覆銅板又是印制電路板(PCB)的基礎材料,最終廣泛應用于AI算力、智能家電、汽車電子、5G通訊等領域。
我國承接全球PCB生產制造多年,產業規模擴張迅速。數據顯示,國內覆銅板產值預計2025年突破1500億元,作為關鍵材料的電子樹脂需求水漲船高。然而國產電子樹脂的研發生產,尤其是高性能的電子樹脂研發起步較晚,多年以來需要從國外廠商進口。
以張馳為首的同宇新材研發團隊身處化學材料研發、PCB制造行業多年,國產電子樹脂供應商的需求空缺,也讓張弛團隊看到了廣闊營收增長前景。
在廣東肇慶,張弛作為四川大學高分子專業博士親率研究團隊落地了十余項研發,完成技術成果轉化數十項,很快取得了來自廣東省以及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的認可。作為第一發明人,張弛個人也積累了多項發明專利,是公司的研發主力之一。
通過對聚苯醚樹脂、馬來酰亞胺樹脂等5G用高頻高速覆銅板材料的研發,同宇新材成為國內少數能夠自主提供此類產品、適配客戶需求的企業。在無鉛無鹵覆銅板適用的電子樹脂領域,張弛團隊率先打破了外國企業的壟斷,構建了成熟多樣的產品規格體系。
截至2024年底,公司累計獲得授權專利42項,其中發明專利15項,無鹵高CTI環氧樹脂等5項產品被認定為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同宇新材產品已覆蓋建滔集團、生益科技、南亞新材、華正新材等國內頭部覆銅板企業。
但另一方面,受近幾年覆銅板行業景氣度下降及國際形勢等因素影響,同宇新材財報呈現增收不增利的尷尬趨勢。尤其是南亞新材、華正新材、生益科技等公司主要客戶,近些年營收、凈利潤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或虧損。
可以預見的是,當前AI時代持續增長的訓練卡、服務器等需求,新能源汽車時代不斷擴張的生產需求,以及5G基站的建設需求等都將推高上游原料供應需求。作為上游廠商的同宇新材一方面持續研發優質樹脂材料,另一方面也借助上市的機遇補充資金、生產上擴產擴容。
不過同宇新材也在風險提示中表示,如果未來宏觀經濟環境持續惡化或覆銅板行業景氣度進一步下降,不能持續獲取下游訂單以維持或擴大電子樹脂產品銷售,也將對公司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響。
校友、妻子齊上陣,“無償”支持創業
在進入電子樹脂行業前,張馳曾在上海亨斯邁化學研發中心擔任助理科學家。
美國亨斯邁集團在華主營聚氨酯、先進材料等業務。正是在這里,張馳看到國內的電子樹脂產業需求前景廣闊,但尖端技術卻始終掌握在外企手中,國內企業的相關研究和材料供應較少。
2012年9月從上海亨斯邁化學研發中心辭職后,張弛受競業協議影響居家賦閑了兩年,但其“入局電子樹脂行業”的想法并未改變。
2014年4月,時年33歲的張馳與亨斯邁的前同事章星,以及來自生益科技的研發工程師蘇世國、南亞新材營銷總監鄧凱華等人共同創辦了樹脂銷售公司“古一化工”。
一年的銷售經營讓技術出身的張弛團隊徹底掌握了國內電子樹脂的行情,比起代理銷售,依托自身的技術背景開展電子樹脂研發更具競爭力。
2015年,張弛團隊很快遇到了讓研究與生產快速落地的絕佳機會。彼時一家名為同步化工的企業正在拍賣土地廠房,為了拿下這一關鍵資產,張弛團隊決定將團隊搬至肇慶并全力籌措拍賣資金。
為了解決多達3000萬的資金難題,張弛找到了他的四川大學校友,同時也是參投了韋爾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的個人投資人紀仲林。在與創始團隊深入交流后,紀仲林認可電子樹脂的發展前景以及團隊的專業實力,欣然同意解囊相助。
2015年12月,四會市同宇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其中,紀仲林認繳出資360萬元,持股12%,成為公司第三大股東。而張弛作為核心創始人幾乎掏光了亨斯邁任職收入、妻子李舒娜多年經營淘寶店的收入,以及古一化工樹脂銷售收入,只為買下土地與廠房。然而即便加上另一位創始人蘇世國的大部分個人收入,創始團隊僅能湊齊1400萬元。
為解燃眉之急,紀仲林個人以贈與的名義,再次出資1240萬元為團隊湊齊了資金,并親自作為代理人溢價拍下了土地與廠房(溢價部分作為紀仲林對公司的借款,不計入公司注冊資金)。至此,同宇新材正式落地,得以安心開展電子樹脂研發、生產。
不過紀仲林對于同宇新材的鼎力相助,卻讓公司在沖刺上市期間遭受了不少資金流轉細節的質疑,并遭遇了監管的問詢。從最終的上市結果來看,紀仲林對于張弛團隊的贈款,并未在事后要求任何其他補償,是一筆少見的“無償捐助”。
在接受紀仲林的投資后,同宇新材全力投入研發與生產。憑借團隊的技術突破與人脈,同宇新材在拍下廠房的半年后正式投產,并迅速接洽成為了行業多個重要覆銅板生產商的供應方。
張弛團隊也通過深入頭部廠商生產與研發,全程提供服務、產品的形式,與外企形成差異化競爭,建立了穩定的研發支出、資金收入循環。直至上市前,同宇新材并未接受新的融資。
華金證券研報分析指出,同宇新材產品在近三年國內同行業內資企業的銷量均名列前茅。目前,公司產能緊張、報告期內產能利用率均在100%以上,擬通過募投項目對現有成熟產品進行擴產、預計達產后電子樹脂產能將提升至約13萬噸/年。公司積極向高速高頻覆銅板用電子樹脂產品方向延伸,報告期內已取得一定成果,量產后有望提升該產品的國產化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