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答好“就業題”,江蘇多舉措助力青年逐夢新程
就業是民生之本,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既是寶貴的人才資源,又是重要的就業群體。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1222萬人,再創歷史新高,連續4年超過“千萬級”規模。年中正值畢業季,面對就業總量壓力與結構性矛盾并存的挑戰,今年上半年,江蘇各地各部門用好用足就業政策,多措并舉穩定和擴大就業,全力幫助青年群體走好從校園邁向社會的第一步。
打出“組合拳” 構建立體就業通道
專場招聘會、直播送崗、訪企拓崗……今年上半年,面對依然存在的就業總量壓力,各地紛紛推出覆蓋廣、密度高、專業性強的就業服務矩陣,為青年群體架起直通職場的“高速路”。上個月,在一場由江蘇省鎮江技師學院和鎮江市勞動就業管理中心聯合舉辦的2025年校園雙選會上,涵蓋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產業領域的100家優質企業現場提供就業崗位521個,人才需求2273人。“雙選會讓我同時獲得3家心儀企業的青睞,很感謝學校為我們提供這樣良好的求職機會和平臺。”該校汽車工程系應屆畢業生劉同學欣喜地說。
這樣的招聘活動只是鎮江持續促進青年群體高質量充分就業的縮影。鎮江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3月至6月,鎮江市人社部門聯合在鎮高校和企業開展了2025在鎮高校畢業生留鎮就業“百日行動”系列活動,通過“政策賦能+精準服務+實踐體驗”組合拳,構建在鎮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立體通道。短短3個月內,共計在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等7所在鎮高校舉辦了9場大型雙選會。針對不同高校的專業特色,該市人社部門還“量體裁衣”設計專場活動。例如,在江蘇科技大學舉辦的專場雙選會上,江蘇新韓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江蘇大津重工有限公司等10余家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龍頭企業為船舶與海洋工程、輪機工程等專業畢業生提供超200個對口崗位;在江蘇大學開展的專場活動中,蜂巢傳動系統(江蘇)有限公司、北汽藍谷麥格納汽車有限公司等30余家汽車制造與機械工程領域企業聚焦車輛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提供新能源汽車研發、智能制造等優質崗位……截至目前,系列活動累計吸引1010家次企業,提供崗位18033個,吸引在鎮7所高校超1.5萬名學生參與,全方位激活城市人才“蓄水池”。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青年群體的職場之旅在江蘇得以順利起航,高校的作用同樣不可或缺。截至6月底,南京理工大學2025屆本科生畢業去向落實率、博士畢業去向落實率以及本科生深造率等核心指標均較去年同期實現小幅增長,這與該校近年來圍繞“立足江蘇、國防優先、強化工信、服務國家戰略”的高質量就業工作目標構建的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密不可分。“為拓寬就業渠道,我們一方面積極深化校地合作,實現江蘇省13個設區市引才工作站全覆蓋;另一方面不斷優化校招服務,舉辦各類招聘會91場,企業宣講會931場,吸引4300余家用人單位來校選才,提供就業崗位超過17萬個。此外,學校還積極開展‘訪企拓崗’專項行動,組織60余名院系負責人走訪400余家重點單位,開拓優質崗位5000余個。”南京理工大學學工處副處長周雙喜告訴記者,針對當前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學校還建立“一人一檔”跟蹤機制,持續開展“百日沖刺促就業”網絡專場招聘會等活動,確保就業服務不斷線。
提升“適配度” 推動校企同頻共振
當前,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就業結構性矛盾,即人力資源供給與崗位需求之間的不匹配。對此,各地在推進青年群體就業工作中注重將人才招引同地方特色產業相匹配,因地制宜發出了一張張誠意滿滿的“邀請函”。“今年上半年,我們陸續招聘了10名大學生,目前這些大學生在師傅的‘一對一’指導下,正在逐步熟悉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相關技能。”無錫市梁溪區企業——東方空間(江蘇)航天動力有限公司的行政主管倪晨曦介紹道。近年來,梁溪區大力發展空天產業、智能裝備等十二大產業生態圈,東方空間(江蘇)航天動力有限公司便是梁溪區首批引進的空天產業企業,目前,該公司已經從最初的20人發展成60人的團隊,今年下半年,他們將搬入新的廠區,屆時將會進一步擴大招工用工范圍。記者了解到,為推動梁溪區企業招聘和求職就業實現精準匹配,今年以來,梁溪區圍繞高端人才招聘開展了“百名海外博士江蘇行”活動,幫助企業對接博士、博士后等高層次人才,同時還開展大學生研學訓練營、“百企千才高校行”校園招聘等大學生活動,不斷加大青年大學生的招引力度,截至目前已開展招聘活動50余場次,服務企業910余家次,提供就業崗位1.1萬余個,參與群眾1.8萬人次。
雨花臺區是南京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核心區,已集聚4600多家涉軟企業,形成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產業集群。立足以產聚人、以才興業,該區構建起覆蓋安居、創業、服務全鏈條的人才政策體系。今年5月,雨花臺區重磅發布的“高質量人口人才政策12條”,其中,圍繞產才融合,推出一系列誠意滿滿的政策舉措。比如,服務南京萬億級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集群,分層分類支持“產業頂尖人才”“產業高端人才”“企業引才育才”,頂尖人才和團隊最高可獲500萬元項目支持和300萬元安家補貼,重點支持人工智能、信創等產業優秀人才;完善市場化人才評價機制,支持企業“高薪聘高人”;設立人才專項基金,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早期優秀人才項目注入金融“活水”……“雨花臺區將發揮‘牽線搭橋’作用,推動高校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期待更多高校將科研平臺建在雨花、企業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共同構建‘近者悅、遠者來’的人才生態。”雨花臺區區長李方毅說。
錘煉“硬技能” 助力提升就業能力
職業技能于勞動者而言是看家本領,也是謀生之計,職業技能提升是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手段。今年,我省將“開展高校畢業生職業技能培訓,服務10萬人次以上”納入省政府民生實事項目,通過實施補貼性、梯次化、精準化技能培訓,全力推動高校畢業生技能提升。記者從省人社廳獲悉,截至5月中旬,全省已完成高校畢業生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4.52萬人次,發放補貼資金3181萬元,有效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能力。
“培訓從網絡協議基礎講起,到搭建虛擬環境實操,再到獲取國家認可的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員四級證書,整個過程讓我對網絡安全領域有了系統認知。”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現代通信工程專業大三學生王遵鴻說。掌握網絡信息安全技術后,他已收到多家企業的面試邀約,“企業HR看到證書就眼前一亮,這可比單純的簡歷更有說服力。”在江蘇,像他這樣通過免費職業技能培訓掌握過硬本領、明確職業方向的青年學生還有很多。聚焦數字經濟、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重點產業領域,以及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江蘇充分整合現有培訓資源,鼓勵采取“崗位需求+技能培訓+技能評價+就業服務”四位一體的項目化培訓模式,幫助高校畢業生技能成才、技能就業;緊扣新興產業發展趨勢,將碳排放管理員、互聯網營銷師等28個新職業(工種)和14個數字技術專業職業納入政府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職業(工種)目錄,引導高校畢業生投身新興職業領域;深化產教融合,強化校企協同育人。全省119所技工院校已與2700多家知名企業(如華為、京東、科大訊飛等)建立合作關系,組建23個特色產業聯盟(集團),開設2152個訂單班、冠名班和企業新型學徒班,顯著提升產教融合效能。
下一步,我省將持續深化校企合作,加強就業見習期間的技能培訓;通過多渠道精準發布培訓信息,提升服務針對性;嚴格落實培訓補貼政策,切實減輕畢業生負擔,全力推動高校畢業生技能培訓民生實事項目高質量完成。(周凱航)
來源:江蘇經濟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