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探索給智能駕駛功能事故兜底。
7月9日,比亞迪宣布在全球率先實現媲美L4級的智能泊車,并承諾在中國市場,比亞迪對所有天神之眼車輛用戶在智能泊車場景下的安全及損失全面兜底。比亞迪方面強調,用戶在天神之眼智能泊車輔助場景下的安全及依法由本車承擔的損失,不用走保險流程,直接聯系比亞迪售后處理即可。
比亞迪并非第一家對部分智能駕駛功能兜底的車企。在此之前,小鵬汽車、鴻蒙智行等也都曾推出過類似的智駕權益。
去年年末,鴻蒙智行推出“智駕無憂服務權益”,定價4000元。公開宣傳資料顯示,該權益是在智駕模式運行時發生的事故,對車主所購保險未覆蓋的個人自費部分提供一定額度的經濟補償。
今年4月,小鵬汽車官方正式上線了小鵬智能輔助駕駛安心服務,1年費用為239元,最高賠付100萬元。若發生智駕事故,可先使用車險理賠,車險賠付不足部分啟用該產品作為保障。
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類似的兜底類產品對于車企來說肯定不是賠本買賣,“泊車場景相對簡單:一是車速很慢,剎車能立即生效,不存在高速行駛時的制動距離問題;二是車庫內有人的情況發生概率很低,低速場景下能保證足夠安全。因此,智駕險的兜底保障從技術上能保證事故概率極低。”
關注場景定義及責任認定等問題
在智能輔助駕駛越來越普及的今天,這類安心服務的推出既能展示對自家智駕輔助技術的自信,也為廣大司乘人員提供了更多一層的保障。但其中的責任判定問題,也引發了大量爭論。
例如有不少網友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事故發生時是否使用了智駕,是由車企來定奪的,而智駕突然退出駕駛員來不及反應也可能釀成事故。此前還曾有媒體報道過某車企在智駕權益賠付過程中產生了責任認定問題。
德禾上海公司治理業務委員會主任、上海德禾翰通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煜律師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車企承諾所涵蓋的“智能泊車”場景范圍可能并非無限制。例如,這一承諾是僅適用于特定停車場,還是也包括在狹窄街道或私人車位停車?如果范圍定義不清,消費者可能在事故發生后面臨爭議。
同時王煜表示,在智能泊車導致事故時,誰有權決定事故發生時智能泊車功能是否處于啟用狀態尚不明確。如果這一判定完全由車企一方掌控,消費者可能處于不利地位,因為缺乏獨立驗證可能會導致爭議。
張翔也認為,“車企既是‘智駕險’的售賣方,又是‘智駕險’的理賠界定方,這種集‘運動員和裁判員’于一身的身份,有可能讓‘智駕險’條款成為車企撇清責任的新工具。”
專家:“智駕險”仍舊是車主權益類產品,車企與保險公司共享數據是關鍵
在業內人士看來,此類為智駕兜底的“智駕險”是值得探索的發展趨勢,但并非真正的保險產品,長期仍是車企主導的權益類產品。只有在智駕技術、數據共享、相關法規都較為成熟之后,保險公司才會真正入場。
張翔認為,未來其他車企也會加入這種兜底方式,這是讓消費者放心的手段。車企心里清楚,泊車的事故率很低,所以才敢兜底。車企的目的是讓消費者愿意購買泊車功能——畢竟開發該功能需要研發費用,只有消費者為其買單后(無論是單獨購買該功能還是包含在車價中)企業才能有收入。他補充說,偶爾發生一次事故也沒關系,整個池子中的用戶足以覆蓋這種偶發的小型事故。
保險業內人士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眼下,商業保險公司推出全面智駕保險并不現實。一方面,保險公司方面智駕相關數據比較缺乏,由于智駕領域的出險數據不夠,精算師在制定保險條款、核算保費和確定賠付金額時困難重重。另一方面,智駕領域的法律法規還不能支撐相關保險產品,事故責任的認定難度太大,智駕保險暫時還無法全面推廣。
她強調說,目前車企推出的所謂“智駕險”多數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保險,但隨著法律法規成熟、車企數據向保險公司開放,保險公司則能夠充分發揮風險評估和精算優勢,逐步開發出合適的保險產品,切實保障車主的權益。其中的核心是數據的共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