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燕京·閱見未來
7月7日,“書香燕京·閱見未來——名家進校園”活動走進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學。北京作家協會作家侯磊為高一年級200名師生帶來了一場主題為“北京掌故——老北京的生活”的精彩講座。“名家進校園”系列活動由北京市教委主辦,北京市數字教育中心(北京電化教育館)承辦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協辦。
侯磊老師以時間為軸,從西周“薊城”講起,串聯元大都規劃、明清北京城格局,生動解析故宮、天壇、胡同四合院等地標背后的歷史。他由“四九城”名稱由來切入,用地圖展示城門布局,解釋護城河的防御與供水功能,描繪北京“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的地理脈絡。當展示老照片來說明“北京也曾是水鄉”時,積水潭碼頭和通惠河漕運昔日的盛景讓學生驚嘆于二環路的“前世”。
侯磊老師詳解四合院“坎宅巽門”布局中蘊含的尊卑秩序和生活哲學,連院中石榴樹(多子)、魚缸(聚氣)的講究都娓娓道來。他對比清末有軌電車與現代地鐵的變遷,提及老北京人面對拆城墻修地鐵時的復雜心情,引發住在胡同學生的共鳴,現場氣氛熱烈。談及北京人的特質,他認為“吃了嗎您”是真惦記,“甭急”是質樸與歲月沉淀的從容,臺下學生聽得入神動情。
講座后,侯磊老師接受了學生的采訪,他表明講座的核心目標是讓學生意識到“老北京”就在日常細節中——胡同門墩、四合院布局皆是前人智慧結晶。他通過具象故事和史料與現實的緊密關聯,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侯磊老師對同學們聽講座時的專注和講座后的互動(特別是討論胡同時的主動追問)印象深刻,他認為這比單純記憶更有價值。
侯磊老師表示,一個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能否激發學生的探究欲,而非記住多少掌故。他最希望將 “歷史的‘煙火氣’”傳遞給同學們,因為歷史是由無數普通人的生活組成,這種“平民視角”能幫助同學們更立體地看待歷史。侯磊老師建議未來可多提開放性問題,變“被動聽”為“主動想”。侯磊老師認為“名家進校園”活動為課堂知識骨架填充了“血肉”,提供“為什么有趣”和“如何發現”的維度,尤其能賦予習慣于學習碎片化信息的學生以“知識的真實連接感”和“文化傳承的溫度”。
本次活動學生反響熱烈:趙心瑩同學對“北京水鄉”的歷史興趣濃厚,更理解了“北京人的保守”是對規矩的珍視;劉茗萱同學感慨侯老師將零散掌故串聯成有溫度的歷史。侯磊老師也很欣慰他可以在學生心中種下“好奇”的種子,讓同學們“以后路過胡同會多留意細節”。
本次活動深度豐富了27中學子對北京文化的認知。作為百年老校,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學將繼續秉承為國育才理念,培養熱愛北京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新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