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脫胎換骨!
作者:喬治
編輯:李莉
風品:悟道
來源:首財——首條財經研究院
股權將被法拍,且涉及控股股東易主可能,啟迪藥業想低調也難。
6月17日,公司公告稱,控股股東啟迪科服所持全部股票5860.70萬股(占總股本比24.47%)將被公開拍賣。實際上,2024年10月30日,這部分股份就因與中國農業銀行北京自貿試驗區分行存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件,曾在網上公開拍賣。但在臨拍賣前,因利害關系人提出執行異議等原因,導致拍賣暫緩。
據三湘都市報,此次起拍價約3.89億元,折算下來約6.63元/股,較之前4.39元/股的起拍價漲幅過半。
那么,此番拍賣能否如愿。若控制權變更,對啟迪藥業影響多大?
1
控股股東的債務煩惱
限高、被執行、股權凍結
能肯定的是,作為控股股東,啟迪科服正深陷諸多困境。
據企查查顯示,公司成立于2014年,主要從事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注冊資本10.37億元。截至7月9日,除了多條被執行與限高信息,還涉及24起司法案件。其中,約50%的案件為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涉及金融機構包括中國進出口銀行、招商銀行、中信信托等。
如(2024)京0102執10800號信息顯示,啟迪科服持有的貴安新區啟迪新醫藥大健康產業基金(有限合伙)權益被北京西城區人民法院凍結,凍結日期至2028年1月20,被凍結標的數額、其他投資權益數額達2.5億元。
再如(2024)京74執1019號信息顯示,啟迪科服持有的寧波貫珹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權益被北京金融法院凍結,凍結日期至2027年9月9日,被凍結標的數額、其他投資權益數額達4.99億元。
控股股東所持股份被拍賣、凍結,使得啟迪藥業處于“無實控人”狀態。截至目前,啟迪科服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啟迪藥業6315.1413萬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26.37%。若本次股份拍賣完成,啟迪科服將不再持有啟迪藥業股份,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的啟迪藥業表決權股數將降至454.4451萬股,僅占總股本的1.90%,實質性丟失控股股東地位。
對于這場拍賣,啟迪藥業公告中連發風險預警:法院仍可能在拍賣前或過程中行使中止權,后續競拍、資金交割、股權過戶等環節均存法律程序變數。
本就沒有無實控人,如果控股股東再發生變動,是否影響公司內部穩定、核心決策不得不察。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月,啟迪藥業試圖收購武漢名實藥業。據藍鯨財經報道,彼時股東大會上,收購議案雖獲通過,但過程極為艱難。據投票結果顯示,同意票約6214萬股,占比55.4615%;反對票約4990萬股,占比達44.5385%。其中,近七成中小股東明確反對此次收購,剔除中小股東投票后,反對票數基本與第二大股東持股量一致。
在董事會議上,有第二大股東背景的副董事長倪小橋,副總裁兼財務總監唐婷均投出反對票。反對意見直指交易核心風險:標的公司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產品、主力產品依賴委托加工模式、保健品行業政策風險加劇,以及高達400.72%的評估增值率缺乏合理支撐。
據當時公告顯示,名實藥業整體估值2.6億元,相較評估基準日的凈資產賬面值5192.50萬元,溢價率高達400.72%。
好在最終,該項收購因轉讓方自身原因折戟。轉讓方決定單方面終止與公司的合作,解除雙方簽署的《股份轉讓協議》。
2
年虧又季虧
高溢價收購、貨幣資金連降四年
拉長維度看,高溢價收購并非首次。2022年,啟迪藥業以2.2億元收購廣東先通100%股權,增值率高達536.58%。
在收購之初,廣東先通曾與啟迪藥業做出業績承諾。2023年、2024年、2025年分別實現凈利不低于2000萬元、2300萬元、2400萬元。然據啟迪藥業財報,2023上半年廣東先通僅實現凈利279.58萬元。
另一廂,啟迪藥業資金面并不多寬裕。2020年至2024年貨幣資金持續下行,分別為3.43億元、2.51億元、2.35億元、1.90億元、1.77億元。2025年一季度,進一步縮至1.45億元。長期借款2020及2021年時皆為“0”,2022至2024年及2025Q1分別為9000.00萬元、8000.00萬元、8222.40萬元。資產負債率更從2020年的27.72%增至40.67%,2025年一季度達到42.76%,短期借款3000萬元增長21%。
深入基本面,啟迪藥業正遭遇虧損困境。2020年-2023年,公司營收從2.75億元穩增至4.05億元。同期凈利卻顯羸弱且波動較大,分別為0.23億元、0.35億元、0.18億元、0.25億元。
2022年出現增收不增利。2023年凈利雖同比增長39.41%至2525萬元,扣非凈利卻為負的465.05萬元。細究主因并非源于主業改善、自我造血力提升,而是公司確認因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被政府占用土地補償收益、子公司廣東先通藥業有限公司原股東未完成業績承諾需向公司支付補償、確認政府補助收益形成的非經常性損益增加等。
進入2024年業績進一步惡化,全年營收3.43億元,同比下滑15.18%;歸母凈利虧損1.25億元,同比暴跌596.98%。扣非凈利虧損1.70億元。
啟迪藥業解釋稱,市場環境惡化、原材料價格上漲擠壓毛利率,疊加商譽減值及業績補償拖累是主因。
可至少從2025年一季報看,啟迪藥業仍在渡劫:營收6522.03萬元、同比下降15.40%,歸母凈利-1625.62萬元,同比下降96.23%。經營現金流凈額也從2024年底的0.17億元,轉為負的0.54億元。疊加負債率上升、貨幣資金下降難免讓外界對其經營穩健性捏把汗。
何以如此疲態呢?要知道,作為湖南省首家醫藥類上市企業,啟迪藥業擁有中華老字號“古漢”等知名商標,其獨家產品“古漢養生精”更是入選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業務涵蓋中藥、化藥、保健食品三大板塊,主要產品包括中成藥、西藥制劑及藥食同源保健食品。
一手好牌沒打好,以下幾個原因不能不提。
首次,盡管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諸多榮譽,啟迪藥業仍面臨產品結構較單一的困境,對主導產品“古漢養生精”依賴度較高。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4年,中藥板塊總營收占比一直超過七成。
而古漢養生精全國化進程遲緩。財報顯示,近幾年省外銷售占比始終低于10%。為了打破僵局,啟迪藥業先后在北京、深圳等地設立銷售公司,2016年斥資2604萬元收購古漢醫藥70%股權,只是改善結果并不出彩。
實際上,早在2023年報中,啟迪就對主導產品依賴較高問題有所反思:坦承“古漢養生精”系列產品在生產銷售中占比重較大,并提出多個應對措施,包括加快公司產業鏈的延伸,積極布局大健康食品、中醫館、工業旅游等醫藥養生產業鏈。
除了上文提到的2022收購廣東先通,增加產品線如“益心舒片”及“消糖靈片”等中成藥品種。2024年初試圖收購名實藥業,也是為了拓展保健食品領域。而接連受挫后,啟迪藥業又嘗試開辟“中醫藥+文旅”第二戰場。
2024年初全資子公司古漢中藥啟動工業旅游景區項目,計劃投資2768.71萬元建設康養文旅業態。平心而論,前景確實可期,然鑒于文旅項目的漫長周期、更注重專業性,拋開最終成效受益如何,短期恐難解虧損的困題。
3
運營壓力面面觀
“輸血”、擔保、上下游變陣
其次,還需給子公司“輸血”。
據新浪財經,2025年1月,在問董秘互通平臺上,有投資者對啟迪藥業旗下衡陽制藥廠停產后的債務、借款等提問:衡陽制藥廠自2013年停產以來,每年需負擔1500名員工的薪酬福利、社保費用等近2300萬元,均通過向啟迪藥業借款,截至2022年已累計形成超4.7億元的隱性債務。此外,來雁新城建設支付的9000多萬土地征收款能否要回也備受關注。
對此,啟迪藥業董秘回應稱,衡陽制藥廠因產品結構老化、產銷價格倒掛等原因停產,目前僅原料藥生產線正常生產。坦言歷史遺留問題導致人員負擔過重也是造成制藥公司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司正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推進化學原料藥和醫藥中間體項目建設,同時統籌人力資源,努力提升企業盈利能力。關于土地補償款問題,公司已成立工作小組,各項工作正有序推進。
2025年5月26日,啟迪藥業公告為全資子公司湖南啟迪藥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湖南銀行衡陽高新支行的10,000萬元貸款提供連帶責任保證擔保,貸款期限15年,用于“啟迪化工(醫藥)科技園建設項目”。此前對啟藥科技擔保額為0萬元,擔保后為10,000萬元,剩余可用擔保額度500萬元。截至公告披露日,啟迪藥業及控股子公司擔保總額18,000萬元,占2024年度經審計凈資產30.09%,無逾期債務擔保。
再者,醫藥賽道的深刻變革,也對企業發展提出挑戰。
自2018年11月“4+7”集采試點以來,國家醫保局已開展十批國家藥品集采,累計成功采購435種藥品,累計節省醫保基金約4400億元,平均降價超50%。據新京報消息,國家醫保局此前表態,今年上半年將開展第十一批藥品集采。按照原研+過評(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企業≥7個的初步條件統計,目前已有超130個品種滿足集采條件。
同時,中國中藥協會數據顯示,中藥原材料價格三年累計上漲23%,導致中成藥企業毛利率持續承壓。
種種內外因素交織,公司可謂負重前行、運營壓力自知。對于啟迪藥業的未來,方向遠比努力更重要。醫改大潮滾滾向前,提質增效、鼓勵創新大勢不可逆。
如何戰略糾偏,打破單一產品依賴、舊經驗依賴,創新激發活力,內外雙驅,這些或許比控股股東易主本身更有看點。
本文為首財原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