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某幼兒園孩子鉛中毒事件,依舊允許討論,這是很難得的。
通報說“毒源”是彩繪顏料,估計寫通報的人回去想了想,自己都不信。
先是封存留樣的發糕、腸包,檢測出鉛含量分別是1052毫克/千克、1340毫克/千克,那么按照小學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題思路,假設發糕由面粉和顏料按1:1的份量混和,計算出顏料的鉛含量要高達2104毫克/千克,如果按1:10的比例混和,顏料的鉛含量要達到11572 毫克/千克。
請注意,這里還沒考慮水的稀釋,還有蒸發損失。
顯然,這樣的結果是反常識的,因為國家規定的顏料安全標準90毫克/千克,如果非要說顏料含鉛值超標成這樣,那么顏料生產的廠家“很刑”了——難怪有顏料廠家當即“蹭熱度”聲明,自己生產的顏料不含鉛。
有網友是美術老師,他把顏料放進饅頭里,還嘗了幾口,得出結論:味道極其難吃,光聞就受不了。還有位哥們居然想用工業級顏料來試……這些都是好奇心太重,不宜模仿。
由此可見,封存樣品的檢測數據顯然有異常,聯想到之前,孩子在本地檢測血鉛值達標,但在外地檢測就是鉛中毒,所以檢測儀器出問題的可能性比較大。
但是問題來了——如果儀器確有誤差,檢測值應該小于實際值啊,怎么檢測樣品時,檢測值又大于實際值了呢?
也許這是很高級的儀器,根據使用人的需要,會產生不同的誤差,就像黑心商販使用的改裝電子秤——不知道敢不敢公開檢測儀器的廠家,但醫療器械的廠商搞不好也是上市公司,可不像后廚伙計那么好拿捏。
有網友對昨晚莫名其妙出現的“美國鉛中毒幾乎都是兒童”熱搜詞條表示憤慨,認為有人在有意識地轉移矛盾,我卻覺得不是這樣,反倒像是用另一種方式來維持事件熱度。
要是沒有這個熱搜的普及知識,我都不知道美國弗林特市“鉛水危機”(2015年)中,9名官員被控刑責,受害者最終獲得6.26億美元的賠償;而2023年,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衛生部門在常規篩查中,發現4個孩子的血鉛數值,超過5微克每分升,當即展開排查,某品牌果泥立刻全國召回,所有吃過該品牌果泥的立刻去做檢查,并最終溯源到厄瓜多爾一廠家。
我不相信有人那么蠢,會用“圍魏救趙”的蠢招自找沒趣,相反,如果這個熱搜突然不見,倒就真的遺憾了。
任何情況說明或通報都有可能受到質疑,這是正常的,但是“老百姓”之所以“老不信”,也是因為被多次被“打臉”,最著名的莫過于“鼠頭鴨脖”事件,局長親自辟謠,結果上級介入調查,證實辟謠其實為“傳謠”。
再比如這次的天水幼兒園鉛中毒事件,從人體血鉛值異地檢測差異明顯,到封存發糕含鉛量檢測不合常識,處處都是信息不透明、欲蓋彌璋的影子。
這幾天,官方媒體也不過問此事了,只有一些自媒體還在努力發聲,力量很薄弱,平臺也不推流。大家也知道對公共事件不能瞎猜測,否則容易“踩雷”,但是公開的信息就這么多,讓人怎么能不胡思亂想?如果不讓人說話,那“公眾監督”就是閉著嘴看?
很多年前,有一群良心媒體和記者,追蹤出一系深度報道:地溝油、毒奶粉、黑煤窯……現在已經沒有了,而揭露毒奶粉事件的簡光舟則作出“理想已死、我先撤了、兄弟們珍重”的悲壯聲明。
把希望寄托在媒體和記者的深挖是不現實的,也會讓“主體責任”這個詞顯得很難堪,要想解開公眾疑惑,需要“刀刃向內”的自我凈化,并從最明顯的解惑開始——調查數據“異常”的真實原因,如果是儀器問題,請公開廠商、供應商信息,予以嚴懲;如果是人為造假的問題,那就從“為什么他們要造假”“他們造了多久的假”“哪些人參與了造假”……等方向入手調查,真相一定不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