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7月11日訊(記者 葛蕾) 當歷史的硝煙在時光長河中漸趨淡遠,總有一些故事,需要被反復講述;總有一種精神,值得用生命去鐫刻。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莊嚴時刻,一部穿透歷史迷霧的先鋒之作正悄然走來——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河南省話劇藝術中心歷時4載打磨的原創小劇場話劇《孤村》,將于7月10日至13日登陸中國國家話劇院小劇場,用4場沉浸式演出,為這個特殊的年份獻上一曲泣血的英雄贊歌。
方寸舞臺,激蕩歷史回響
“小劇場是顯微鏡下被聚焦、被放大了的戲劇藝術。”這句話在《孤村》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詮釋。沒有恢弘的戰爭場面,沒有千軍萬馬的廝殺,這座被烽火圍困的中原孤村,將鏡頭對準了兩個最平凡的生命:從死人堆里爬出的士兵牛二虎,躲在地窖中瑟瑟發抖的村姑翠蓮。在小劇場有限的空間里,每一寸空氣都彌漫著戰爭的焦灼。地窖的木門吱呀作響,仿佛下一秒就會被日寇的鐵蹄踏碎;殘燭的光影在斷墻上搖曳,映照著兩個靈魂從恐懼到覺醒的蛻變。編劇以“虛實交織”的先鋒筆法,讓犧牲的戰士、村民化作英靈重返舞臺——他們不再是沉默的符號,而是帶著生前的鄉音與性情,將主角腦海中翻騰的想象活靈活現地鋪展在舞臺上。他們帶著溫度的話語與動作,既是牛二虎與翠蓮內心信念的具象化,更是民族精神在個體記憶中的鮮活投射。當翠蓮握緊生銹的菜刀,當牛二虎點亮藏在地窖的油燈,個體的微光在舞臺上驟然迸發成燎原之火,讓觀眾在屏息凝神間觸摸到民族精神最滾燙的溫度。
四年磨劍,叩響時代共鳴
這部凝結著河南話劇人四年心血的作品,不僅是對歷史的回望,更是對當下的叩問。為何要在和平年代講述戰爭?為何要讓兩個小人物站上舞臺中央?
答案藏在翠蓮清脆的歌聲里——那首動人的民謠,是中原大地從未斷絕的生命之歌;答案寫在牛二虎布滿傷痕的手掌上——那雙手曾握過鋤頭,如今握緊武器,詮釋著“保家衛國”最樸素的含義。當英靈們的身影與現實中的觀眾重疊,當地窖的微光與劇場的頂燈交相輝映,歷史與當下完成了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80年前,他們用血肉之軀守護家園;80年后,我們以藝術之名傳承勇氣。
作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孤村》的入選絕非偶然。它精準踩中了本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原創戲劇,時代共鳴”的主題脈搏——在“北京主單元”“樂山展演月”“高校展演月”三大板塊中,這部小劇場作品如同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以其原始的力量感與真摯的情感濃度,成為10部小劇場劇目中最動人心魄的存在。自2015年創辦以來,這場話劇盛宴始終堅守“講好中國故事”的初心,而《孤村》的登場,無疑為這份初心注入了更厚重的歷史縱深。
孤村不孤,精神永存
“燃燒的中原,一座孤村,一對男女,一群英靈,一段歲月,一個士兵的戰爭。”這段簡介背后,是無數未被書寫的抗戰記憶。《孤村》的動人之處,在于它讓宏大的歷史敘事落地生根——原來英雄不必是叱咤風云的將領,也可以是拿起鋤頭的農夫;原來抗爭不必是驚天動地的壯舉,也可以是地窖里那盞不肯熄滅的油燈。
7月的北京,暑氣蒸騰,而中國國家話劇院小劇場內,將因這部作品掀起一場關于勇氣與信念的精神風暴。當大幕落下,牛二虎與翠蓮的身影或許會漸漸淡去,但那些藏在細節里的力量將永遠留存:斑駁的彈孔,是民族傷痕的印記;地窖里未喝完的水,是生生不息的希望;英靈們的微笑,是對和平最深情的守望。
孤村或許會在戰火中消失,但只要還有人記得牛二虎與翠蓮的故事,只要還有人在劇場里為他們流淚、為他們鼓掌,這座村莊就永遠不會真正消亡。因為它早已化作一種精神符號,刻進了每個中國人的血脈——那是絕境中不屈的脊梁,是黑暗里不滅的燈光,是80年前烽火歲月留給今天最珍貴的遺產。 7月10日至13日,讓我們走進劇場,在先鋒藝術的光影里,與這座孤村重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