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疾病,很多患者需要長期服用降壓藥來控制血壓,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然而,降壓藥并非完全沒有負面影響,長期服藥的人可能會出現一些身體變化,若能及早識別,便可及時調整用藥或采取相應措施。醫生提醒,這5個身體上的改變,可不能后知后覺。
1.頭暈乏力,警惕血壓過低
降壓藥的作用是降低血壓,但有些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現頭暈、乏力,尤其是從坐著或躺著突然起身時,容易發生眩暈甚至暈倒。這可能是血壓降得過低,導致腦部供血不足。部分老年人或體質較弱者,對血壓變化更為敏感,一旦血壓降至90/60mmHg以下,就可能出現不適。
如果經常有頭暈、無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建議監測血壓數據,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調整藥物劑量或換用其他降壓方案。
2.腿腳腫脹,當心血管擴張
部分降壓藥可能引起水腫,尤其是在踝關節、腳部或小腿處更為明顯。原因在于這些藥物會擴張外周血管,使液體滲出到組織間隙,導致局部浮腫。水腫一般不伴隨疼痛,但如果腫脹明顯,甚至影響行走,就需要引起重視。建議適量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并咨詢醫生是否需要換藥或配合使用利尿劑來緩解水腫。
3.咳嗽不止,注意藥物副作用
部分患者在長期服用某些降壓藥(如普利類藥物)后,可能出現干咳,且這種咳嗽通常在夜間更為明顯,沒有痰,也不伴隨感冒癥狀。這是因為藥物影響了緩激肽的分解,導致氣道敏感性增加,從而引發持續性干咳。如果咳嗽影響到日常生活,可以向醫生咨詢是否需要更換其他類型的降壓藥,如沙坦類藥物,以減少不適。
4.心率過慢,警惕心臟影響
β受體阻滯劑等降壓藥物可能會減慢心率,導致患者感覺心跳緩慢、胸悶,甚至出現心悸、氣短等不適。如果心率長期低于50次/分,可能會影響心臟泵血功能,導致供氧不足,引發疲勞、頭暈等癥狀。對于有心律不齊或心臟病史的患者,服藥期間應定期監測心率,必要時與醫生討論是否需要調整藥物方案。
5.腎功能異常
普利類、沙坦類藥物雖然對腎臟有保護作用,但對于已有腎功能損害的患者,仍會進一步影響腎臟代謝功能。長期服藥者應定期檢查腎功能,包括肌酐、尿素氮及尿蛋白水平,以確保腎臟能正常運作。如果發現腎功能指標異常,應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以減少對腎臟的額外負擔。
總結而言,高血壓患者在長期服藥過程中,除了要注意這些身體變化,還應定期復查血壓、心率、肝腎功能等指標,以確保降壓藥既能控制血壓,又不會對身體造成過多不良影響。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高血壓對身體的損害,提高生活質量。
【本圖文由“熊貓醫學”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棉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