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一輛帶著手繪綠水青山圖案的太陽能小車在陽光下緩緩啟動,湖北恩施利川汪營鎮魚龍小學的操場上傳來孩子們此起彼伏的歡呼。近日,武漢學院支教團隊帶來的“太陽能小車”課程,讓30余名深山里的孩子親手觸摸到了課本里抽象的“太陽能”,更在協作與創造中,埋下了探索科學與踐行環保的種子。
孩子們制作特色太陽能小車
“陽光怎么變成動力呢?”課堂上,黃亞利舉起太陽能板教具,用童趣的語言講解光生伏特效應:“就像植物‘吃’陽光長大,太陽能板也能‘吃’陽光發電哦!”他還告訴孩子們可再生能源對保護環境的意義,把綠色環保的種子悄悄播進孩子們心里。
理論講解結束后,30余名學生分成8個小組,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動手組裝。有的專注拼接車身框架,有的反復調試太陽能板角度以獲取最佳光照,還有的圍著齒輪傳動裝置討論如何提速。“分工時吵了幾句,但很快就商量好了誰負責裝飾、誰管調試。”五年級學生們笑著說,團隊協作讓原本復雜的組裝變得順利多了。
經過一個小時的忙碌,8輛各具特色的太陽能小車驚艷亮相。有的用廢舊瓶蓋做車輪實現輕量化設計,有的手繪綠水青山圖案呼應環保主題,還有的通過調整齒輪比例讓車速提升近三成。高宇軒所在小組的“火箭尾翼”雖然沒改變車速,卻成了最亮眼的作品。“孩子們把對世界的想象都裝進了小車里。”黃亞利笑著說,課堂上不僅看到了科學原理的落地,更看到了溝通協作中迸發的創造力。
這場看似簡單的手工課,藏著高等教育反哺基礎教育的巧思。作為武漢學院在利川開展的第3期支教活動,這樣的實踐已惠及200余名鄉村學生。如今,團隊正計劃將課程標準化,聯合更多高校志愿者搭建可持續支教體系。(文/圖 黃亞利 黃靈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