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點,餓了么App彈出18.8元膨脹紅包提醒,讓廈門白領小秋習慣性點開頁面。用券后,她愛吃的20元川豆炒肉末套餐到手僅需7.8元——如此這般的“羊毛”,小秋已“薅”了半個月。
幾乎同一時間,鎮海路一家鹵味店的老板還沒開鍋就對著滿滿的訂單苦笑——大量的雞腿雞翅訂單讓他天天忙到凌晨,營業額翻倍的背后,卻是利潤近乎“零增長”的現實。
最近,一場由淘寶閃購500億元補貼引燃的外賣大戰,裹挾著美團、餓了么、京東外賣等平臺,在廈門餐飲市場掀起一場關乎行業生存邏輯的激烈博弈。
晚餐外賣高峰期間,外賣員正在肯德基取餐。
【消費者】 薅羊毛
大額券和補貼疊加,奶茶甚至能“0元購”
“滿25元減21元的券疊加店鋪優惠,5元買了份套餐還送飲料,0.01元搶了一箱礦泉水!”住在蓮坂的白領小林最近“薅羊毛”的“戰績”頗具代表性:7月以來,她在各個平臺間穿梭,不錯過任何一張大額補貼券,共囤積了10多份餃子、15杯奶茶和20盒鹵味的券。打開外賣平臺,減18.8元、減25元的大額券密集推送,奶茶、冰淇淋、水果等商品甚至能通過“平臺補貼+店鋪券”實現“0元購”。
這種消費刺激直接體現在訂單數據上。7月5日,美團訂單量突破歷史峰值,餓了么、淘寶閃購的日訂單爆滿。家住思明南路的張阿姨算過一筆賬:“用券后3元就可以買2個鹵鴨鎖骨,還送貨上門,比自己鹵還便宜,一天補貼發了好幾次,買到的鹵味可以吃幾天。”
但狂歡的背后暗藏隱憂。在軟件園上班的小王說:“12點下單的午飯,1點多才送到,早就過了飯點。”小王的遭遇并非個例,“外賣大戰”開始后,熱門時段配送超時成為常態,原本15分鐘的配送時間要延長至1小時以上。
【商家】 拼成本
有的能實現薄利多銷,有的卻說賠本賺吆喝
“一瓶礦泉水的錢,能買帶配送費的套餐,商家真的賺錢嗎?”這是消費者蔡小姐最困惑的問題。難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一定律不再適用?
在蓮前西路一家快餐加盟店,記者找到了答案:一份標價27元的辣子雞套餐,包含雞腿肉、時蔬、米飯及可樂,成本約13元。用券后商家實收22元,扣除3元配送費和20%平臺服務費,每單僅賺3元。即便午間下單高峰,利潤也不足200元——這也是不少商家選擇自配送的關鍵:3元利潤可能就是盈虧的分界線。
“薄利是肯定的,補貼分成比例、供應鏈實力決定是否盈利。”一位餐飲店老板告訴記者,7月活動期間,滿減券的成本由平臺承擔一部分,商家如參與活動也承擔一部分。“像我們這種小店,比例差不多是平臺支持7成,但聽說大的連鎖品牌能談到平臺承擔更多。”他透露,有供應鏈優勢的商家更占優勢——通過批量采購,成本優勢變得尤為重要,即使折扣力度大,仍有利潤空間。
訂單量的暴漲是最直觀的變化。一家新開的湘菜館老板蔡先生告訴記者,小店特地選擇補貼大戰的時候開業,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7月以來日均訂單增至200單,店員從早上忙到凌晨。“外賣店基本上7天定生死,這次參加活動,我們覺得很有利,雖然每單利潤薄,但總量上去了,成交量大,平臺就會推更多的顧客,店鋪展示位置更靠前,以后議價能力也會進一步提升,很多客戶都可能是回頭客。”蔡先生說,對于新店,有大力度的活動,即使賠本也要跟。
但并非所有商家都能笑到最后。中山路附近一家茶飲店老板說,7月第一周雖然爆單了,但也是賠本賺吆喝。“補貼后,單多了但利潤沒增加,人力成本卻提高了,必須多請2個人,又增加了一部分成本。”這位老板告訴記者。
【騎手與平臺】 卷配送
騎手日均收入漲了 但超時訂單和投訴也多了
“以前每天跑50單,現在要跑120單,腳不沾地。”餓了么騎手陳師傅的電動車儀表盤顯示,7月以來他已騎行1200多公里。平臺推出的配送獎勵政策讓收入水漲船高——有的騎手日均收入從200元-300元增至500元,但代價是工作時間延長,超時訂單和投訴也多了,“不是不想快,是真的送不過來。有時候凌晨1點還在送單,小區保安都認識我了。”
平臺之間“卷配送”,配送效率正是平臺配送資源實力的展現。記者看到,我市不少小區上架了淘寶閃購外賣的廣告,“30分鐘送到家”成為廣告詞。美團也在保障配送時效上發力,通過動態調整配送范圍、臨時取消部分區域的補貼限制來分流訂單。餓了么則主打流量優勢,主打“高頻消費+免單卡”,配送效率不是優勢。京東外賣雖以“0傭金”吸引商家入駐,但市場仍然在培育提升,配送壓力并不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外賣大戰還催生了新的下游業態:專門為消費者“薅羊毛”提供建議和“地圖”的推廣平臺應運而生,“省錢博主”也成為各大社交媒體的“流量密碼”。
觀點
健康的外賣生態需多方平衡
“這場補貼戰本質是平臺資本爭奪用戶的短期行為,但對餐飲業的影響可能長期存在,我們希望商家和平臺可以協力推動行業的良性發展。”廈門市餐飲行業協會監事長兼書記胡藝忠表示,短期內,補貼確實能為消費者帶來實惠,為商家帶來流量,但長期來看,價格體系的維護仍然是需要注意的。
他分析,當前廈門參與補貼戰的商家中,有不少商家擔心活動結束后客流斷崖式下跌,也有部分認為“不理性的低價會讓消費者對原價產生抵觸”。更值得注意的是線上線下的價格失衡——部分商家線上套餐價比線下低,導致堂食客流顯著減少。“已經有一些店減少了堂食的空間,主攻外賣,實體店的生存根基可能進一步削弱,對平臺的依賴性或進一步增加。”胡藝忠說。
在胡藝忠看來,健康的外賣生態需要多方平衡:“平臺轉向技術賦能,補貼應該符合價格規律;商家要借流量紅利積累用戶,拿出質量;消費者也需理性看待優惠,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才是根本。”
夜幕降臨,廈門的外賣騎手仍在車流中穿梭。可以肯定的是,這場由資本點燃的補貼大戰,終將回歸商業與價值的本質。
(文/廈門日報記者 沈彥彥 圖/廈門日報記者 盧劍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