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期全省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典型和創新實踐案例名單(高密市)
推行“1+1+X”模式打造課后服務高密樣板
高密市深入推動教育綜合改革和制度創新,敢于趟“深水區”、啃“硬骨頭”。在濰坊市率先破冰,在一實小等5所試點學校成功試點的基礎上,全面推行課后服務新模式,以數字化平臺賦能,推動課后服務從“常態化”走向“高質量”。
調研學習,主動尋求破冰
將課后服務作為城市高品質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惠民便民利民的重要舉措,政府主導成立高密市課后服務協調專班,舉全市之力整合資源,強力推進、協同推動。一是對標先進地區。市政府分管負責人帶隊先后5次到重慶、合肥、青島等地學習課后服務管理經驗,深度調研、跟進復盤,研究實施辦法、解決思路和工作舉措。二是對接外部資源。邀請科大訊飛、曉羊集團等知名企業,立足學校自身辦學特色及優勢,高點研判、科學設計,“一校一案”精心制定具體的推進路徑。三是問需于家校。堅持問題導向,主動思考、反復研究,通過問卷調查、交流座談等方式,充分征求家長意見、征詢學生需求,征集教師建議,讓課后服務接地氣、有溫度。
建章立制,協同規范推進
一是成立課后服務“1+10”聯盟。由一實小等5所試點學校牽頭,1個試點學校包靠10余所小學,以“1+10”課后服務聯盟形式,進行結對幫扶,聯盟內根據全市時間排檔表技術共享、課程共享、困難幫扶、協同推進。高密市教體局成立專班對學校推進工作一體推進、一體驗收、一體評價。二是完善服務規范。為避免課后服務“走偏”,緊盯課程開發、教師服務、資金管理等事關課后服務成敗的關鍵鏈條,制定統籌加強課后服務管理的12條規范,進一步提高課后服務管理質量。三是健全作業統籌機制。成立中小學作業管理研究中心,推行項目化管理,實施作業設計校本教研,開展“作業設計大擂臺”等活動,建成質量高、品質優的作業樣本庫。完善作業預警機制,建立市級作業觀測點,每周采取不定時入校抽查方式,對學生課業負擔進行檢測。
優化課程,滿足多樣需求
推行“1+1+X”課后服務模式。第一個“1”即學生利用服務時間基本完成家庭作業;第二個“1”即素養培養課程,包括德育、體育、美育、勞動、閱讀、科學、社團課程、興趣課程等學校立足自身辦學特色及特色師資力量開發的特色課程;“X”即興趣培養課程,包括以學校現有校級特色精品課程為主,輔以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提供的特色課程,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自主選擇機會。
一是組建課程研發中心。組建由教研員、教師、特長社會人士等組成的“跨界”研發團隊,研發“五育”融合課后服務課程,對課內、課后課程進行一體化系統設計,幫助72所小學已開發融合課程1098個,其中第一實驗小學開設京劇、器樂、武術、茂腔等50個特色社團,基本滿足學生的多樣選擇。第三實驗小學的泥塑、足球課程被“秒搶”。
二是召開“雙選會”。把好機構課程質量關,篩選32家優質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參與課后服務。32家機構亮出家底,全方位展示藝術素養、邏輯思維,體育運動,智慧科創等特色課程300門。恒濤小學引入飛飛博士造物記、專注力訓練營等素養課程25門,極大滿足學生多樣化。
三是設立“首席導師”。邀請非遺傳承人,書法、音樂、繪畫領域獲得國家、省協會資格的專家,組成課后服務公益資源庫,各學校結合自身需求提出聘任申請,專家進行反向選擇,并由所聘學校頒發聘書,擔任課后服務“首席導師”,截至目前,已有40所學校96名“首席導師”參與課后服務。
智慧賦能,服務高效便捷
與科大訊飛公司簽署合作協議,依托其優質資源,建立起集優質資源整合、資金全程監管、校外機構運營、管理平臺賦能等功能的信息化服務管理平臺。一是實現排選課“掌上辦”。依托平臺,倡導交互式精準選擇,提升家長學生參與度,推行選課、上課、消課等全流程“掌上辦”,實現“一生一課表”。二是管理“一網通辦”。精簡服務流程,精準資源匹配,做到教師“一站式”統計,師生“一體”評課,平臺幫助學校、教師實現數據對接與有效整理,實現“一網通辦”。三是服務即時評價。通過信息化平臺,實現教體局、家長、教師、學校、機構等五個群體對教學服務、課程開展、服務成效等進行動態監測,通過線上巡課、家長反饋、隨機抽查等即時評價,實現課后服務“監測—反饋—評估”閉環管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