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1898年9月28日,燕郊菜市口,在老百姓們的注視中,“戊戌六君子”被押至場地中央,譚嗣同仰天長嘆,慨然赴死。
令人不解的是,譚詞同的父親明明身為朝廷要員,最后卻并沒有出面搭救兒子。他為何要對譚嗣同見死不救?
戊戌變法
1895年4月17日,日本逼迫清政府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簽訂《馬關條約》。該條約標志著甲午中日戰爭徹底告一段落,日本得以獲得巨大經濟利益,我國民族危機加劇惡化。
同時,《馬關條約》的簽署,也拉開了西方帝國列強“瓜分中國”的熱潮,晚清大廈將傾之勢昭然若揭。消息很快傳至京城,引發諸多愛國志士憤慨不已,怒斥清政府懦弱的不抵抗行為。
《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簽訂的同一時間,康有為和梁啟超正在京城參加應試。聽聞此事后,康有為和梁啟超果斷聯合1300余名在京應試的舉人,共同上書光緒帝,痛斥清政府不作為的消極態度。
康有為等人的這場行動史稱“公車上書”,他們分析了晚清的現狀,提出“拒和、遷都、練兵、編發”的主張,希望通過推行這些舉措挽回局面。
然而遺憾的是,“公車上書”最終因為頑固派的阻撓,并沒能被真正送到光緒帝手中,行動最后以失敗收尾。但以康有為等人為代表的維新派,依舊在為變法四處奔走,積極推動維新變法運動。
1895年8月17日,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在京城創辦《萬國公報》(后改為《中外紀聞》)。同時,他們組織“強學會”,吸納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其中。
1898年2月,譚嗣同和唐才常在湖南建立“南學會”,創立《湘學報》,內容功能同康、梁的《萬國公報》大體相同。一時間,全國各地都掀起了變法論政的新思潮。
1897年冬,德國出兵侵占膠州灣,引發西方列強瓜分中國領土的狂風暴雨。民族危機進一步加劇的前提下,康有為等人推行的維新變法運動也迎來頂峰,這讓他們重新看到了希望。
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趁機再次上書光緒帝,指出國家正逢內外交困之際,唯有推行變法才能避免民族危亡。
光緒帝原本對變法之事并不上心,但當下形勢已到了難以調和的地步,光緒帝若再想“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是斷然不可能的了。亡國之君沒人想做,光緒帝若不想落這個結局,只能同意變法。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面向全國民眾頒布《明定國是》詔書,讓康有為主持負責變法的開展工作。但變法的過程卻并不順利,因為它剛一運行,朝廷里的守舊派就開始跑到慈禧太后那里組團告狀了。
守舊派的反擊 危機暗伏
變法歷來講求“棄舊革新”,在推行新政策的同時,也勢必會觸碰到某些守舊者的利益蛋糕,而這往往是他們所最不能容忍的。如此一來,就不難解釋守舊派為何會有那么大的意見了。
朝廷里的守舊派大抵都是手握重權的權臣貴族,光緒帝若想推行變法,日后少不了是要先拿守舊派開刀。某種意義上說,守舊派和變法無法共存,二者之間是典型的“二選一”關系。
而守舊派在宮里最大的靠山,自然就是權力滔天的慈禧太后。慈禧也是變法運動的“鐵桿反對者”,她在宮內的勢力盤根錯節,只要她不點頭,康有為等人的變法運動就基本沒戲。
另一邊,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找上了軍閥袁世凱。袁世凱對變法一事很感興趣,態度也很積極,如果能說服這位手握兵權的大軍閥,那么變法成功將指日可待。
然而“人心難測”,袁世凱表面上答應得很痛快,承諾自己會配合維新派開展變法。實際上,他前腳剛和康有為等人談完,緊接著就把維新派和光緒帝的計劃全都“漏”給了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本來就看不慣維新派,這下有了袁世凱的通風報信,對康有為等人是越發恨得牙根癢癢。她迫切的尋求一個契機,一個能將光緒帝和維新派斬草除根的機會。
另一邊,朝廷不少大臣也紛紛進言廢除光緒、捕殺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這也堅定了慈禧要對這些人“除之而后快”的殺心。漫長的準備后,慈禧太后盼望的那天終于到來了。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從頤和園返回紫禁城,直奔光緒帝寢宮。隨后光緒帝被囚于中南海瀛臺,慈禧頒布訓政詔書,“戊戌變法”至此全面失敗。
“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并沒有就此偃旗息鼓。她隨即下達追殺令,要求將參與變法的譚嗣同、康有為等人全部逮捕。一場難以預料的“滅頂之災”,也即將悄然降臨。
失敗的背后 譚父為何拒絕相救?
得知慈禧太后的意圖后,康有為和梁啟超連夜離開京城,幾經輾轉后隱居于日本,至此僥幸躲過一劫。但留在國內的譚嗣同、楊銳、康廣仁等六人,運氣就沒那么好了。
譚嗣同原本是有機會離開的,有人送給了他去日本的船票,他大可以像康有為、梁啟超那般遠走高飛,躲到國外避風頭。但顯然,譚嗣同沒有這么做,因為他還對光緒帝留有一絲幻想。
只可惜這份幻想終歸落了空,光緒帝被囚,慈禧太后獨占政治大權,譚嗣同最終不但沒能救得了光緒帝,自己也被打進了大牢。
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當時是湖北巡撫兼湖廣總督,姑且還算得上是名正言順的大官。這樣的地位,按理說搭救譚嗣同是綽綽有余的,但事實卻是他并未出手,這又是怎么回事?
這當中涉及到了太多因素,首先便要歸結于譚繼洵本人的性情問題。譚繼洵性情謹小慎微,是個循規蹈矩的“大清人”,當維新思潮在全國風頭正盛時,只有他不為所動。
盡管譚繼洵的頂頭上司,是洋務派重臣張之洞,但譚繼洵卻是個不折不扣的“保守派”。當兒子譚嗣同請他去學館講課時,譚繼洵則直接回絕道:
“守老氏之寶,不欲為天下先。”
在思想方面的巨大反差,似乎注定了譚繼洵和兒子譚嗣同之間會存在難以逾越的鴻溝。父子倆關系是否和睦都無法斷定,就更不必說在這樣的分歧下,譚繼洵會出手搭救譚嗣同了。
其二,是譚繼洵對整個譚家的長遠考量。或許譚繼洵是想過要救兒子的,但奈何譚嗣同所犯的是“謀逆”的重罪,甚至試圖軟禁慈禧太后。如此復雜的情況下,譚繼洵自然更傾向于明哲保身。
另外,譚繼洵雖然有官職,但他在朝中沒有那么過硬的人脈,更找不到人幫自己說服慈禧放人。譚嗣同本是重罪之人,譚繼洵為了不讓家族卷入其中,只能舍棄譚嗣同這個兒子。
最后就是時間問題,譚嗣同等人從被捕到被處決,中間間隔不到幾日光景。譚繼洵彼時人在外地,即便快馬加鞭趕回京城,收到的也是兒子的一具死尸,營救是根本來不及的。
張之洞的得意門生楊銳就是個例子,本身張之洞也已經派出幫手去刑場救人,一切都已安排妥當。結果計劃趕不上變化,幫手還沒行動,慈禧太后就已經下令處決掉楊銳和譚嗣同他們了。
不過,這群人里有這樣一個例外,因為即使得到了搭救,而最終免遭一死。此人便是最早被慈禧宣判斬刑的徐致靖,之所以能及時脫身,其實全靠他父親和李鴻章的交情。
李鴻章在這件事里發揮的作用極大,他找到的幫手是慈禧的心腹榮祿,榮祿反復強調徐致靖在維新派里只是個不起眼的小嘍啰,慈禧便信以為真,最后竟真的免了徐致靖的斬刑,改為終身監禁。
這樣一對比,譚嗣同的結局多少有些讓人惋惜,這其中或許少不了他父親的原因在,但也有是他本人的原因。譚嗣同有機會離開,可他卻毅然放棄了,想盡綿薄之力拼死一搏,結果卻未能如愿。
這種舉動無異于“飛蛾撲火”,變法沒能成功開展,譚嗣同最終也將生命永遠留在了刑場的鍘刀下。但或許,這些早在他事前留在牢房的詩句里,便早已被預見到了。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終究還是被掐滅在了封建的搖籃里,譚嗣同等“戊戌六公子”用生命踐行了改變國家未來的誓言,也點亮了近代中國的思潮燈塔。
英雄理當被敬仰,而勿要被遺忘致敬英勇無畏的勇士們,愿你們的光芒永不隕落,與日月同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