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來時高反折騰人,夜里總睡不安穩;現在好了,買氧用氧都方便,生意做著更順心了。”在色達生活了7年,望著店里備好的一罐罐氧氣,來自南充的餐飲店老板胥小春滿臉笑容。
近年來,色達縣科技“造氧”、生態“增氧”、防治“護氧”,以三重發力打造“高原氧吧”,讓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生命禁區”有了“呼吸自由”的底氣。
在色達縣色柯鎮姑咱村,科技賦能“造氧”正火熱推進。走進達峰氣體車間,液氧在管道中奔涌,每年5萬瓶醫用氧從這里產出,順著供應鏈流向大小商鋪。
為提升供氧能力,該車間新建高效液氧空分系統和智能化便攜式氧氣呼吸器生產線,預計今年8月,這條年產100噸液氧、100萬瓶便攜氧的生產線將正式啟用。屆時,十多種供氧產品將布局國道317、318沿線,入駐康定、稻城、理塘、甘孜等地的銷售點,液氧儲存達27噸的液氧配送中心也將建成,色達縣及甘孜州醫療機構、居民社區、旅游景點等將擁有高純度的醫用氧保障。
色達縣城往東南方向的山坡上,碳匯開發正以“增氧”方式發力。7580畝“碳中和林”里,三年前栽下的云杉已長到兩人高。在這片由順豐公益、中金公益投入3300萬元建成的“綠色銀行”,100.96萬株苗木成活率超90%,每年能吞下2956噸二氧化碳,相當于3000輛汽車一年的排放量。
“‘碳中和林’的實施,可以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的固碳釋氧能力,也在生態保護修復、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色達縣林草局規劃改革發展股負責人胡敏介紹說。
除科技“造氧”、生態“增氧”,色達縣還通過污染防治“護氧”。在色達縣環境監測站,電子屏上跳動的數字透著安心:PM2.5濃度同比降了58.6%,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率始終保持100%,環境質量綜合指數在全省排名躍升11位。這背后,是秸稈、農膜分別為95.3%、85.2%的回收率,更是對每一縷潔凈空氣的較真守護。
色達“高原氧吧”建設,不僅讓當地群眾和游客朋友們呼吸更暢,也讓更多的“胥小春”看到了“在高原扎根”的可能。隨著供氧保障日益完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這片土地正以更具活力的姿態前進。
全媒體記者:唐 闖蘭色拉姆 盧雪英
編輯:楊雪
責編: 毛莉泓
校對: 馬儷伲
審核:肖宵
監制:譚榮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