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韓關系,已經走到了一個關鍵十字路口。最近,特朗普又一次掏出他的關稅大棒,直接揮向包括韓國、日本在內的14個國家。這次韓國被點名加征25%的關稅,看起來像是貿易戰繼續升級,但如果你仔細看最近的外交互動,就會發現這事沒那么簡單。
為什么特朗普偏偏這時候對韓國下狠手?背后可能藏著一盤地緣政治的大棋。首先,咱們先看一個細節,前不久,中國剛剛邀請韓國總統李在明參加9月3日的勝利日閱兵。雖然中國還沒有發出正式的邀請函,但態度上已經幾乎明示韓國了。
而在這之后,美國那邊立馬有了反應,美國國務卿盧比奧原定的訪韓行程突然取消,理由是“國內事務”,可與此同時,盧比奧又開啟了自己的首次亞洲訪問,很顯然這不是巧合,這是美國在“表達不滿”。
美國不滿什么?答案很簡單,不滿韓國越來越傾向“走中間路線”。李在明自上任以來就強調要修復與中國的關系,推動經濟合作,搞“平衡外交”。而這,正是特朗普最忌諱的。他希望韓國在中美之間選邊站,最好毫不猶豫站在美國這邊。
于是,這根25%的關稅大棒就落了下來。但別搞錯了,這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懲罰,更像是政治上的警告。美國是在告訴韓國:別跟中國走太近,否則你們的出口、生意、經濟都會受到影響。這種“以關稅代外交”的手法,特朗普不是第一次用了。他的套路很簡單:先嚇唬你,讓你經濟吃虧,然后再逼你坐下來談條件,讓你做出政治上的讓步。之前日本、歐洲都吃過這套。
但這次韓國的反應不一樣。韓國政府雖然說“會加緊談判”,但沒有馬上屈服。很明顯,李在明想穩住陣腳,不想因為美國一施壓就改變路線。畢竟李在明是靠“重振經濟”和“外交自主”當選的總統。
更重要的是,中國這個時候送上“邀請函”,就是在給韓國遞上一個選項。中國沒說什么強硬話,只是默默邀請李在明去北京看閱兵。這既是禮貌,也是姿態。李在明要是去了,那就是一次公開的“中韓握手”,這對美國來說是個信號,韓國可能重新考慮在中美之間的政策路線。
8月1日,特朗普的新關稅政策正式生效。而韓國到現在還沒和美國談妥豁免。這意味著韓國出口商壓力山大,李在明政府也正焦頭爛額。如果這個時候韓國去北京,正好可以展示一種“多邊平衡”的姿態,既不被美國牽著鼻子走,也不給中國冷臉。
但這條路不好走。美國這次不僅對韓國征稅,還一口氣給包括日本、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在內的一大票亞洲國家都下了“稅單”。這不僅僅是要錢,更是逼你表態,你們到底站哪邊?
總之,特朗普對韓國的不滿,不只是關稅那么簡單,而是一場關于“選邊站”的逼宮大戲。而韓國是不是能從中走出一條自主、平衡、理性的路,考驗的就是李在明的政治智慧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