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廣東游記之二
◆《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在廣東韶關那片充滿嶺南風情的土地上,丹霞山的奇峰怪石早已聲名遠揚,吸引著無數游客前往探尋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我呢,卻更向往那座隱匿于山水之間的千年古剎——南華禪寺。早早聽聞那里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弘揚“頓悟法門”的道場,歷經一千五百余年的風雨洗禮,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六祖真身與諸多珍貴文物,宛如一部活著的佛教史書,靜靜訴說著歲月的滄桑與禪宗文化的深邃。于是,5月24日,懷揣著這份敬畏與好奇,我踏上了前往南華禪寺的旅程。
抵達南華禪寺時,看到柔和的光線灑在寺前的曹溪門上,給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幾分莊嚴與神秘。“敕賜南華禪寺”的匾額在陰云密布的空下也閃爍著特有的生輝,仿佛在訴說著它曾經的輝煌與榮耀。我深吸一口氣,緩緩跨過門檻,放生池中烏龜悠然游弋的身影映入眼簾,它們似乎在這片寧靜的水域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天地。池畔烏泱烏泱的香客們手持香火,虔誠地祈福,那一縷縷青煙裊裊升起,帶著人們的愿望與期盼,飄向未知的遠方。人們總是需要一個寄托,一份信仰,來支撐自己前行。
再往里走,寶林門的紅墻青瓦在綠樹的掩映下若隱若現,仿佛一位歷經滄桑的老者,靜靜地守望著這片土地。走進“天王寶殿”,四大天王的雕像威嚴而慈悲,他們手持法器,目光炯炯,仿佛在守護著世間的安寧與祥和。殿中供奉的彌勒佛像笑容可掬,那燦爛的笑容仿佛能驅散世間的一切陰霾。背后韋馱菩薩手持金剛杵,神情莊重,讓我感受到了佛教護法神的力量與威嚴。我靜靜地站在殿中,閉上眼睛,聆聽著自己的心跳聲,仿佛與這莊嚴的氛圍融為一體。
穿過“天王寶殿”,“大雄寶殿”的雄偉氣勢撲面而來。殿中三尊大佛莊嚴肅穆,他們的面容慈悲而祥和,仿佛在俯瞰著世間的眾生。兩側的五百羅漢形態各異,有的怒目圓睜,有的笑容滿面,有的手持法器,有的盤膝而坐,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修行故事。我沿著殿堂緩緩前行,目光在每一尊羅漢像上停留,試圖從他們的表情和姿態中讀懂那份超脫塵世的智慧。在這喧囂的世界里,人們總是容易被功名利祿所迷惑,忘記了內心的寧靜與平和。而此刻,站在這五百羅漢面前,我仿佛看到了另一種人生的可能,一種放下執念、追求內心自由的生活方式。
終于,我來到了南華禪寺的靈魂所在——“祖殿”。這座始建于宋代的殿堂,歷經歲月的滄桑,依然散發著古樸而莊重的氣息。殿中供奉著六祖惠能真身像,那是我此行最期待見到的。當我第一次看到六祖真身時,心中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震撼。真身像通高八十厘米,外涂紅褐色油漆,雙手疊置腹前,閉目作入定狀。盡管歷經千年,惠能大師的面部輪廓依然清晰,眉宇間透露出超凡脫俗的智慧與慈悲。那一刻,我仿佛穿越時空,與這位偉大的禪宗祖師進行了一場心靈的對話。
我想起了六祖惠能大師的傳奇人生。他出身貧寒,不識字,卻憑借著對佛法的深刻領悟——“人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雖不同,佛性有何異”,成為了禪宗第六代祖師。他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把印度傳入的佛教徹底中國化、平民化。他的思想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無數人的心靈。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人們常常被外界的誘惑所左右,迷失了自我。而六祖惠能大師的禪學思想,就像一股清泉,滋潤著人們干涸的心靈,讓人們重新找回內心的寧靜與本真。
在“祖殿”內,除了惠能真身,還供奉著明代丹田大師的真身。丹田大師則是南華禪寺的常住僧人,六十一載未曾離寺,七十九歲的時候沐浴更衣,怡然坐化,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是堅守與執著。站在這些高僧的真身面前,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他們為了追求真理,不惜付出一切代價,這種精神讓人敬佩不已。
離開六祖殿后,我踏入了藏經閣。此處堪稱南華禪寺的文物瑰寶之地,據傳藏有唐代武則天御賜六祖的千佛袈裟、歷朝歷代的圣旨,以及元代用八思巴文撰寫的圣旨等稀世珍寶。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閣內還立有一塊由清初“三藩”之一、平南王尚可喜于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所撰的《重修御經閣碑記》。
寺內還有一口卓錫泉,俗稱“九龍泉”。相傳六祖惠能曾在此浣洗袈裟,泉水終年流涌不絕,清澈甘洌。我走到泉邊,輕輕蹲下身子,用手捧起一捧泉水,感受著它的清涼與純凈。那泉水從指縫間滑落,發出清脆的聲響,仿佛在與我訴說著千年的故事。我忍不住喝了一口,頓時覺得神清氣爽,仿佛所有的疲憊都被這清泉一掃而空。周圍的人們也紛紛帶著水桶來接盛山泉水,他們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或許在他們看來,這泉水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來自大自然的饋贈,一種心靈的慰藉。
在南華禪寺的周邊,是一片清幽宜人的環境。寺后九株古老的水松與卓錫泉相伴,它們見證了這座古剎的興衰榮辱,仿佛是歲月的守護者。我沿著小徑漫步,腳下的石板路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響,仿佛在演奏著一首古老的樂章。微風拂過,樹葉沙沙作響,與遠處傳來的梵音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曲美妙的交響樂。我閉上眼睛,靜靜地聆聽著這一切,感受著大自然的魅力與禪意的融合。
離別之際,我緩緩回望這座千年古剎,心中莫名涌起一股深深的感動。此次南華禪寺之行,我不僅領略了它那莊嚴肅穆又神秘莫測的氛圍,更真切地感受到了禪宗文化所蘊含的深邃智慧。世人皆言,禪宗最為看重的便是“頓悟”之境,而我恰恰自認為是個在“頓悟”方面資質平平之人,那些高深莫測的禪機,于我而言,如同天書一般難以參透。
在我看來,“頓悟”與“信仰”存在著微妙且激烈的沖突。“頓悟”追求的是剎那間的靈光一閃,是摒棄一切繁雜思考后的直接領悟,它要求人具備極高的悟性和機緣,更多的要求是“放棄”;而“信仰”卻更像是一場漫長而堅定的修行,是在日復一日的堅持與堅守中,對某種理念、某種精神的不懈追尋。“頓悟”強調偶然與瞬間,“信仰”側重持續與恒常,這兩種看似殊途同歸,實則內在邏輯迥異的力量,在我內心深處不斷拉扯,讓我在禪宗文化的探索之路上,既向往頓悟的灑脫,又絕對不會割舍信仰帶來的篤定!(2025年5月24日寫于禪溪苑正念房;2025年7月11日修改日本千葉“豐樂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