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里西斯的凝視》
身處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舊有的掩體不復存在,每個人都必須直面動蕩的現實。當社會無法再為我們許下美好的承諾,豐盛的物質生活也無法填補內在的空虛,我們急需找到新的燈塔指引前行的方向。
正如以賽亞·伯林所言,哲學家的職責是為人的心智投下光亮。誰也不會想到,恰恰是被認為“無用”的哲學在今天為無數迷茫的現代人帶去了希望。可以說,這是一個空前需要哲學為人們輸送精神氧氣的時代。
在紛繁的哲學書目中,不可錯過的是《大哲學家》和《思想家》這兩本面向大眾的經典著作。
兩本書源于BBC兩檔開創性的哲學對談節目,英國資深節目主持人布萊恩·麥基與我們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們,就哲學和它所處的時代進行深入交談。得益于布萊恩·麥基深厚的哲學功底,這些對話總是能撥開哲學艱深的外殼,直抵思想的核心。
《思想家》將哲學置于時代背景下,在15次對話中串起20世紀重要的哲學流派。布萊恩·麥基邀請以賽亞·伯林、赫伯特·馬爾庫塞、諾姆·喬姆斯基等15位著名思想家,就他們的哲學思想展開討論,他們的見解為我們重新審視當下的生活提供了多樣的視角。《思想家》也是劉擎教授的哲學啟蒙書,被讀者評價為“當代哲學界的‘十三邀’”,以清晰的邏輯和深刻的思想帶來了解20世紀西方哲學的第一手素材。
《大哲學家》則邀請了瑪莎·努斯鮑姆、納德·威廉斯、彼得·辛格等15位當代一流的哲學家,請他們談論自己眼中的柏拉圖、休謨、尼采等偉大哲人,他們對經典哲學家的評述,既抓住了思想的核心,又反映了自身的視角,還體現了哲學的發展和流變。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在其中看到人類生活的多樣與豐富,獲得關于我們自身、想象力和可能性的理解。
這兩本書,可以使我們在深刻的思想交鋒中,打開對自我的理解和對生活的想象;在復雜的現實世界里,學會理性地判斷與思考。以微末之事拯救自我于虛無之中,這是哲學于個體和這個時代的深刻意義。
原價156元,現在僅需85元
精彩好書,不要錯過??
01
哲學,是探究令人不安的真實
麥基:如果一個人對哲學既沒有自發的興趣,也沒有受教育體制引導而產生興趣,你能給出什么理由讓他對哲學感興趣呢?
伯林:首先,哲學問題本身就很有意思。它們往往涉及許多一般看法所依賴的假定。人們不希望自己的假定受到過多審視——當被要求探究自己的看法到底建立在什么基礎上時,他們就會開始感到不自在——但事實上,許多日常的常識性看法的預設都是哲學分析的主題。當我們用批判的眼光審視它們時,有時會發現它們遠不如乍看上去那么可靠,其含義和蘊意也沒那么清楚。通過一番探究,哲學家增進了人們的自我認知。
麥基:如你所言,當我們的預設被探究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我們都會感到不舒服,而超過這個程度之后,我們都會抵觸。為什么我們會這樣呢?
伯林:我想,一部分原因是,人們不喜歡被過度分析,不喜歡自己觀念的根基被暴露出來、仔細查看;另一部分原因是,行動的需要本身就排除了這種做法。如果你積極投身于某種形式的生活,那么如果你總是被問到如下問題,行動就會受到抑制,甚至可能最終陷于癱瘓:“你為什么要這樣做?你確定你所追求的目標是真實的目標嗎?你確定你所做的事情不會有違你所信奉的道德準則、原則或理想嗎?你確定你的某些價值觀是真的相容,而不是你在內心不敢承認它們不相容嗎?當你陷入某種困境,你是否有時會因為緊張而不敢面對它,以至轉移視線,試圖把責任從你自己身上轉移到某個更大的靠山——國家、教會、階級或你所屬的其他團體——又或許轉移到普通正派人的一般道德準則——你難道不應該自己把問題考慮透徹嗎?”太多這樣的質問會讓人感到畏懼或惱火,會打擊他們的信心,這樣一來他們自然會抵觸。
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但是,如果一個社會的所有成員都是持懷疑態度的知識分子,不斷審視他們看法的預設,那根本就沒人能采取行動。然而,如果不審視預設,任其休眠,社會就可能僵化;看法固化成教條,想象力遭到扭曲,智性變得貧瘠。在不容置疑的教條的安樂窩入睡,社會就會衰敗。若要激發想象力,若要讓智性起作用,若要讓精神生活不陷入低谷,若要讓對真理(或正義,或自我實現)的追求不止步,就必須對假定提出質疑,必須對預設提出挑戰—無論如何,要把這件事做到讓社會繼續前進的地步。人和思想的進步某種程度上是通過“弒父”來實現的,孩子們即使不殺死他們的父親,至少也要殺死他們父親的看法,并形成新的看法。發展和進步端賴于此。而在該過程中,提出這些令人不安的問題,并且對答案充滿好奇的人,起著絕對核心的作用。一般來說,這樣的人在任何社會中都不多。當他們系統從事這項活動并且使用理性的方法,而這些方法本身又向批判性的審視敞開時,他們就被稱為哲學家。
哲學導引:對話以賽亞·伯林
——《思想家》
《尤里西斯的凝視》
02
焦慮,是我們“此在”的本質
德雷福斯:根據海德格爾的說法,此在,任何此在,總是隱隱約約地意識到世界的存在方式是沒有根據的。我的意思是,沒有理由一個人必須按照一個人做事情的方式做事情。神沒有命令我們這樣做,人的本質也沒有要求我們這樣做。海德格爾通過說此在的本質就是它的存在來表達這種存在主義觀點。這意味著不存在人的本質,我們就是我們所認為的自己——我們在實踐中如何解釋自己。但這是相當令人不安的。焦慮是我們對在此的本質上令人不安的特征的反應,那么問題是“我們該怎么辦?”好,我們要么可以逃避焦慮,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回到每個人被要求的那種順從狀態,如果我們想要被理解的話。我們做一個人做的事情,說一個人說的話,但我們利用這些規范來逃避不安。我們成了順從主義者。我們可以拼命地嘗試塑造規范,以正確的方式發音,以正確的方式著裝等。這就是人們逃入不真實的方式。這實際上等于否認此在的本質。或者我們可以承認此在的本質。對于海德格爾來說,承認意味著堅持焦慮而不是逃避它。如果你選擇這樣做——而且,在焦慮中,你平常不加反思追求可能性的行為已經崩潰了,所以你必須做出反思的選擇——你將陷入一種完全不同的人的存在方式。你所做的不需要改變,并且也不會改變太多,因為你只能做一個人所做的事情,否則你就會變得古怪和瘋狂。所以你可能會繼續做同樣的事情,但你做事的方式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你不再期望從生活中獲得任何深刻的、最終的意義,或者為任何事情找到任何合理的基礎。因此,你不會懷著這樣的信念接受計劃,即現在它終于會讓你的生活變得有意義,你也不會因為它無法提供你正在尋找的最終意義而放棄計劃。正如我的一位學生曾經說過的 :“你能夠堅持做某些事,而不會被它們困住。”
海德格爾說,在這種真實的活動中,你不再對他所說的普遍處境做出反應。你對獨特的處境做出反應。他沒有舉任何例子,但我認為是這樣的。就拿海德格爾談到的木匠來說。當他在午餐時放下錘子,他可以吃香腸和酸菜,但如果外面有美麗的花朵盛開,而且他是真實的,他就不必按照一個受人尊敬的木匠通常做的來做事。他可以不吃午飯,出去在花叢中漫步。但重要的是,要記住,他只能做一個人做的事情。他不能脫掉所有那些衣服在花叢里打滾。一個人不這樣做。但仍然有空間留給真實性,即以一種允許對獨特處境做出反應的方式做某事,而不關心它是否體面和循規蹈矩。那種不追求絕對意義、回應當下處境的生活,會讓你成為一個個體,不再像僵尸一樣。海德格爾說,它讓你變得靈活、充滿活力和快樂。這就是他關于一個人應該如何生活的觀點。
胡塞爾、海德格爾與現代存在主義:對話休伯特·德雷福斯
——《大哲學家》
《霧中風景 》
03
人生的意義,是面向死亡展開的
麥基: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也說了這話:“死亡不是生命中的事件。人不可能體驗死亡。”
巴雷特:的確如此。我的死亡對我來說意義重大,但在我的世界里,它永遠不會是事實。在我的世界里,這只能是一種可能性。然而,這種可能性永遠存在。我可能隨時都不在了。如他所說,這種可能性“取消了我其他所有的可能性”。就此而言,這是所有可能性中最極端的一種。而海德格爾的觀點是,一旦你意識到這種可能性滲透在你存在的經緯之中,你要么在恐懼中逃避事實,要么崩潰,要么直面它。如果你正視它,你就會問自己 :“面對這種可能性,我的生命還有什么意義?”換句話說,在海德格爾思考的這個階段,他會同意托爾斯泰的觀點,也就是每個人,因而也是每個哲學家,都必須問自己一個基本的問題 :“既然人是要死的,那我的生命還有什么意義?”這個問題是在面對我們如何看待死亡的真相時自然而然產生的,而這個真相與人們通常思考和談論死亡的方式不一致。和把死亡看成是世界上的一個事件相比,把死亡看成是一種永久的內在可能性則具有全新的意義。
麥基:我必須再說一遍,我對此深有同感。雖然我接受的是與此完全不同的哲學傳統的訓練,但你所說的一切對我來說都非常有意義。我有種強烈的感覺——我想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我們的日常生活既平淡無奇、充滿陳詞濫調、司空見慣,又神秘莫測、非同尋常。我有種更為強烈的感覺,面對死亡,人們開始尋找自身存在的意義。
海德格爾與現代存在主義:對話威廉·巴雷特
——《思想家》
《霧中風景》
04
完滿地生活,有冒險精神地生活
麥基:但是,尼采說,我們已經失去了對所有這些神以及一般宗教的信仰,這意味著我們已經失去了對我們價值體系的基礎的信仰。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正視這個事實。相反,我們繼續嘗試將我們的生活與一個價值體系聯系起來,這個體系的基礎,我們已經不再信仰。這讓我們的生活變得不真實,事實上,它讓我們變得不真實。如果我們要擁有一個真實的價值體系,我們就必須對我們的價值進行徹底的重估。你和我討論了所有這些,在此過程中,我們觸及了這種進路導致尼采陷入的一些個人批評。但現在我想繼續討論下一個階段,這看起來很自然。
在如此巨大的規模上掃除一切之后,尼采主張用什么來取而代之呢?在這一切之后,他所得出的積極價值是什么?
斯特恩:好,這個問題的答案既非常簡單,同時又非常復雜。簡單的答案是:做你自己,處于你的存在的最高級別,到達極點,完滿地過你的生活,有冒險精神地生活——以及所有后來被歸入“生命沖力”標題下(我的意思是在人的領域中)的其他事。做你自己,是你所是,是他開始的主要前提,也是道德和倫理應該指向的目標。當然現在你可能會問,如果每個人都是他自己,而且只是他自己,那么在更廣泛的范圍內會產生什么后果?它如何與政治制度兼容?等等。對于尼采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非常不令人滿意。他對社會問題的整體態度從來沒有走得太遠。我也說過,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復雜,其原因是這樣的:尼采的建議使得以某種和諧的方式生活在一起變得極其困難,特別是如果你加上他的這個觀點,即法律的存在是為了讓事情對于弱者變得容易。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簡單的體系,但基本上我認為任何把這個當作社會生活指南的人都會面臨很大的困難。
麥基:但尼采完全意識到了這個事實,即它會造成沖突。問題是他并不介意。正相反,他歡迎沖突——我同意你的觀點,他對沖突的社會影響持有完全不現實的態度。他認為人類是由精英領導的烏合之眾,他認為精英的自私、排擠弱者和無能者、攫取他們想要的一切利益的做法是完全正確的。在此基礎上,精英階層的個體成員如何能夠和平共處,正如你所說,他從未考慮過。但有一件事,他肯定是正確的:所有這一切都與任何公認的道德觀念完全相反。
斯特恩:是的,是這樣。但你只提到了其中一半。另一部分是——沒有被法西斯主義者和國家社會主義者接受的部分——你還必須征服你內心中所有舒適的、懦弱的、缺乏冒險精神的一切。如果你這樣做了—例如,這就是他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提出的觀點——如果你這樣做了,那么你就不會真的想攻擊別人。你會對他們的弱點有一定的理解 ;盡管這種理解——對弱點的積極和寬容的理解——并不是尼采的強項。
尼采:對話J. P. 斯特恩
——《大哲學家》
《鏡子》
豆瓣高分,劉擎教授哲學啟蒙書
在人類思想的頂級交鋒中
開啟哲學思考的大門
以全新視角重新看待當下與自我
在不安的時代里為自己重新定位
原價156元,現在僅需85元
精彩好書,不要錯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