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8 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關于禁止將 “頸深淋巴管 / 結 — 靜脈吻合術” 應用于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的通知》,明確要求立即停止該技術在臨床治療中的使用。這一決定源于對技術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審慎評估,旨在規范醫療行為,保護患者權益。
早期探索階段的科學性爭議
“頸深淋巴管 / 結 — 靜脈吻合術” 通過顯微外科手術將頸部深層淋巴管或淋巴結與鄰近靜脈吻合,近年來被部分醫療機構嘗試用于阿爾茨海默病治療,其理論基礎是改善腦脊液引流以促進腦內代謝廢物清除。然而,國家衛健委組織的專家評估指出,該技術目前處于臨床研究早期探索階段,存在多重關鍵問題:
基礎研究證據不足:技術應用于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缺乏直接的臨床前研究支持,現有理論多基于推測,尚未闡明其與腦類淋巴系統功能改善的明確關聯。
臨床證據體系薄弱:截至 2025 年 6 月,全球范圍內尚未發表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或長期隊列研究,已發表的單臂研究樣本量小、隨訪時間短,缺乏對照組,無法形成說服力的證據鏈。
操作規范缺失:不同醫療機構在患者適應證選擇、手術方法及療效評價指標上存在顯著差異,長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嚴重不足。
循證醫學與患者安全優先
此次禁令依據《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相關規定作出,明確將 “臨床應用安全性、有效性不確切” 列為禁止臨床應用的情形之一。國家衛健委強調,醫療技術的推廣必須遵循科學規律,任何未經充分驗證的技術貿然用于臨床,不僅可能延誤患者治療,還可能引發嚴重并發癥。
值得關注的是,通知并未完全否定該技術的研究價值。文件特別指出,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在充分臨床前研究基礎上,通過倫理委員會嚴格論證,科學規范地開展臨床研究,并強調未來將根據研究進展重新評估其應用價值。這一表述體現了監管部門對創新技術 “包容審慎” 的態度,即在嚴格控制風險的前提下保留探索空間。
規范醫療行為與科研導向
禁令發布后,地方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已啟動對相關臨床應用的排查工作,要求開展該技術的醫療機構立即停止治療行為,并做好患者隨訪服務。對于違規使用的機構和人員,將依據《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等法律法規嚴肅處理。
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專家指出,阿爾茨海默病作為復雜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其治療需要長期、多維度的證據支持。當前技術的短期癥狀改善可能源于手術應激反應,而真正的臨床價值需通過長期神經功能改善數據驗證。部分臨床醫生呼吁,未來研究應聚焦于標準化患者篩選、統一手術操作規范,并建立多中心協作機制,以加速科學證據的積累。
科學認知與理性選擇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群體龐大,現有治療手段有限,患者和家屬對新技術的期待值得理解。但專家強調,在缺乏高質量證據的情況下,任何治療嘗試都可能帶來不可預測的風險。例如,類似技術曾因嚴重并發癥在減重代謝領域被淘汰,這為臨床應用敲響了警鐘。
針對已接受手術的患者,通知要求醫療機構建立長期隨訪機制,密切觀察療效與安全性。專家建議患者及家屬保持科學理性,優先選擇經循證醫學驗證的治療方案,并關注國家衛健委等權威部門發布的醫療技術動態。
在探索與規范中守護醫學底線
醫療技術的創新與應用始終是科學嚴謹性與人文關懷的平衡。此次禁令并非對技術本身的否定,而是通過嚴格監管為醫學探索劃定邊界。正如國家衛健委在解讀中強調的,審慎態度是對患者生命健康的最大負責。
未來,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和證據的積累,該技術若能通過科學驗證,仍可能重回臨床視野。這一過程不僅考驗科研人員的專業能力,更需要全社會對循證醫學原則的共同堅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