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太湖源鎮10萬余畝竹海翻涌著墨綠色的波浪,新抽的竹枝在烈日下舒展腰身。雖非筍季,這里的空氣里卻依然躍動著竹經濟的活力——冷鏈物流車正裝載著鎖鮮的即食筍制品奔向消費者的餐桌,“浙食鏈”系統閃爍著筍企的實時生產數據。近年來,太湖源鎮依靠科技賦能和拓展精深加工,探索出“一根竹筍吃干榨凈”的共富產業鏈,讓“中國雷竹之鄉”突破時令限制,實現了食品產業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
筍農在竹林里挖筍
看標準生產 夯實雷筍品質基礎
目前,太湖源鎮農民60%以上的收入來自竹產業,當地有16個行政村以竹筍為主要產業。但此前,因市場需求升級,太湖源鎮竹筍產業也曾面臨標準不統一、優質優價難體現等發展瓶頸。
為此,臨安區市場監管局、臨安區農業農村局聯合浙江農林大學、相關行業龍頭企業修訂并發布了杭州市地方標準《地理標志產品 天目雷筍》,該標準于今年1月31日起實施。在今年天目雷筍采收季,太湖源鎮青云村的筍農黃大伯按照新標準將新采的天目雷筍放入不同規格的分級筐。“現在每根筍都有標準可依,客戶下單也按等級定價,糾紛少了,利潤高了。”黃大伯笑著說。
據了解,該標準將標準化作為提升天目雷筍品質的核心抓手,明確劃定了保護范圍,規范了種植、生產、加工全流程工藝,從土壤管理、病蟲害防治到采收分級均制定了量化指標,并根據天目雷筍重量、長度、直徑等指標,將其精準分類。該標準實施以來,浙江天目雷筍產業實現了質的飛躍。浙江農林大學郇偉偉教授表示,嚴格執行新標準的產區,符合特級和一級標準的優質筍比例,從不足30%躍升至50%以上,特級筍市場價格溢價超30%;試點區域參與標準化生產的筍農,戶均年增收達15%—30%,部分示范農戶的增收率更突破30%。“這套標準用科學指標定義了‘好筍’。”郇偉偉表示,標準首次引入“鮮甜味指數”等風味指標,并采用穿刺儀量化筍體硬度,規定特級筍硬度需≤3.5千克/平方厘米,這種精準分級推動了產業鏈價值整體提升。更關鍵的是,“合作社+農戶+標準”的模式確保產業增值收益直接惠農,這正是實現“共富”的核心路徑。從“憑經驗種筍”到“看標準生產”,天目雷筍的實踐,正是我國農產品標準化助力鄉村振興的縮影。
“人防+智控” 構筑食安雙保險
近年來,太湖源鎮不斷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打造天目雷筍食品安全數字化監管平臺。
在源頭管控方面,太湖源鎮創新建立“現場檢查+數字監測”雙軌機制,通過臨安區農業農村局與市場監管局的協同監管,全面筑牢食品安全防線。農業農村部門制定嚴格的天目雷筍種植標準,從土壤環境、施肥用藥、灌溉水源等環節入手,確保竹筍生長環境安全無污染。同時,加強對農藥、化肥等農資產品的監管,嚴厲打擊銷售假冒偽劣農資行為,從源頭上保障竹筍品質。
市場監管的觸角則延伸到生產加工環節,積極推動筍制品加工企業規范化建設。“我們推動轄區20余家筍制品加工企業全面落實主體責任,‘兩員’配備覆蓋率達到100%,累計配備專職食品安全總監1名、食品安全員27名,并指導企業建立‘一企一策’風險管控清單,嚴格執行‘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等工作機制。”臨安區市場監管局食品安全協調科科長李小芳介紹。同時,該局還重點強化即食筍制品等高風險品類質量管控,嚴格執行批批檢測制度,對亞硝酸鹽含量、大腸菌群重要微生物指標實施全項目檢測,并實施嚴格的出廠檢驗及留樣制度,檢驗合格后方可上市銷售。此外,該局還針對抽檢不合格的10余家重點企業,依托實訓中心組織開展出廠檢驗與質量控制專項培訓,全面提升筍制品生產安全管理水平。
走進天目雷筍種植基地,智能監測設備全天候采集土壤墑情、氣象數據,并實時監測病蟲害發生情況及農事操作信息。筍農通過數字化終端將農事操作記錄上傳至“數字農安”平臺,系統自動生成具有唯一標識的“浙農碼”,實現源頭數據精準采集。在流通環節,依托區塊鏈溯源技術,每批次天目雷筍都擁有了自己的數字化“身份證”,消費者掃碼即可查詢完整的產地信息、種植檔案、農事記錄及采收時間等數據。通過構建全產業鏈溯源體系,當地實現了天目雷筍“多碼融合、一碼通查、全程可控”,建立起了從田間到餐桌的質量安全追溯閉環。
拓展精深加工 延伸產業鏈條
近年來,太湖源鎮創新推出“美食+文旅”“美食+產業”雙輪驅動模式,加速天目雷筍產業與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等領域的跨界融合。圍繞天目雷筍特色資源,當地精心培育了挖筍農事體驗、雷筍美食節等一系列沉浸式文旅項目,有效拉動了餐飲、周邊民宿等配套產業協同發展。
此外,太湖源鎮的天目雷筍產業鏈持續向精深加工領域延伸。市場監管部門指導天目雷筍加工企業優化生產工藝,創新研發出雷筍罐頭、休閑筍干、即食調味筍等系列產品,有效延伸了產業鏈條,并顯著提升了產品附加值。“我們深耕竹筍深加工近20年,已形成雷筍罐頭、手剝筍原料、青汁筍三大產品線,去年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杭州西馬克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王翀表示,“臨安區市場監管局全程指導我們完善生產工藝與風險管控體系、組織開展食品安全培訓,持續完善食品安全制度體系等,這些舉措既保障了產品安全,也增強了消費者信心。”
電商直播則為產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通過電商平臺、直播帶貨等新興渠道,天目雷筍已經走上全國各地消費者的餐桌,讓更多人品嘗到了來自大山深處的美味,也讓更多農戶分享到了產業發展的紅利。
通過一系列舉措,“天目雷筍”品牌價值已突破4億元,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太湖源鎮雷竹經營收入超10萬元的農戶達300余戶。成績的背后是太湖源鎮通過“標準引領、數字賦能、產業融合”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實現了食品安全與產業興旺的良性互動。
臨安區市場監管局黨委委員、總工程師張友青表示,該區將深入推動天目雷筍產業向精深加工、農旅融合延伸,為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提供可復制的農產品價值提升方案。
詳見《中國食品報》(2025年7月11日2版)
排版、美編:林倩
審核:鄭瑩
01
0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