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微短劇行業內容創作的多元化與精品化趨勢日益明顯。澎湃短劇頻道x有戲欄目推出“微劇評”專欄,攜手高校專業力量,借助DeepSeek開展AI共創,探索微短劇文藝評論的新視角。本篇聚焦都市打拐逆襲題材微短劇《中秋團圓之衣錦還鄉》。
平臺方 天橋/承制方 中視美邦/主演 陳聿修、白晶晶、溫如意/集數 60
二十年前,李秀娟的兒子遭遇綁架,望子心切的李秀娟依靠賣炸雞苦苦尋找兒子,二十年后,葉凡回歸成就一番事業,回到家鄉第一件事就是尋找母親,最后憑借玉佩與李秀娟相認。《中秋團圓之衣錦還鄉》以“衣錦還鄉”這一傳統母題為敘事核心,嘗試平衡藝術性與娛樂性,既有對現代性困境的深刻反思,也不乏對鄉土倫理與資本邏輯沖突的犀利剖析。其藝術缺憾與敘事矛盾,恰恰映照了商業社會中傳統價值觀面臨的挑戰。
劇中,炸雞與玉佩作為核心符號,承載了主人公葉凡與母親李秀娟的情感糾葛與身份認同。炸雞不僅是葉凡童年創傷的代償,更是他階層躍升后精神迷失的象征。第八集中,葉凡在辦公室狼吞虎咽炸雞的場景,將西裝革履的體面與內心的狼狽并置,尖銳地揭示了物質成功無法填補的身份裂隙。與之相對的是母親的玉佩。劇中刻意回避DNA檢測的科學性,選擇以玉佩作為相認憑證,凸顯了鄉土社會樸素的情感邏輯。當玉佩的裂痕與葉凡的掌紋重合時,血緣的生物學意義被文化記憶的情感重量所取代。這一設計雖具詩意,卻也暴露了劇集對現實復雜性的簡化,削弱了主題的深度。
葉凡的返鄉之路被呈現為三重空間的重疊與對抗,即都市資本空間、鄉土倫理空間、童年記憶空間。他的“衣錦還鄉”不僅是個人命運的逆轉,也隱喻都市資本對鄉村的“反哺”或“入侵”。例如,他通過盛財集團的資源試圖改變母親的生活環境,卻因資本邏輯與鄉土倫理的沖突陷入困境。炸雞的味道、玉佩、母親被驅趕的場景等,構成了葉凡的創傷記憶。這一空間既是情感聯結的紐帶(如炸雞喚起回憶),也是現實沖突的根源(如周家對土地的爭奪)。不過,劇集對鄉村的刻畫過于扁平化。村民被簡化為“善惡二元對立”的符號——周家親屬被塑造成貪婪冷酷的“惡人”,而李秀娟則成為純粹的“苦難母親”,缺乏現實社會中復雜的人情網絡。這種極端處理雖強化了戲劇沖突,卻犧牲了探討城鄉矛盾的深度。
劇集在商業性與藝術性之間展現出一定的把控力,將類型化敘事元素轉化為解剖現實的工具。然而,為迎合流量密碼加入的冗余情節,如商戰黑幕、霸總與女助理等,不僅割裂了敘事主線,也稀釋了情感積蓄的勢能。更為矛盾的是,劇集試圖批判“金錢至上”,卻陷入“以錢解萬愁”的怪圈。葉凡通過發錢平息爭議、修繕祠堂、彌補母親,這種“金錢救贖”邏輯與劇中批判的功利主義無異。而造成悲劇和矛盾的根源——兒童拐賣案件的法律追責、鄉村婦女權益等問題卻從未被觸及。
《中秋團圓之衣錦還鄉》的價值在于它觸碰了城市化浪潮中的精神隱痛。當葉凡與母親蹲坐街頭分享涼透的炸雞,當中秋滿月穿過鋼筋水泥照亮油鍋余溫,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家庭的團圓,更是無數都市游子在物質成功與情感歸屬之間的掙扎。然而,劇集的缺憾也提醒我們:真正的“衣錦還鄉”,或許不在于物質的堆砌,而在于情感的彌合。答案如同那鍋反復煮沸的炸雞油,在焦煳與醇香之間,蒸騰著這個時代的復雜況味。
作者:欒奕 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21戲劇學本科
指導教師:萬青
技術支持:DeepSeek x 派生萬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