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重要嗎?它當然重要,它不單單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符號漢字,它承載著血脈的延續,連接著祖輩的榮光與訓誡。
當我們說出自己的姓氏時,仿佛打開了一本厚重的家族史書。
只是當姓氏遭遇時代浪潮,有時卻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尷尬與困境。
前陣子刷短視頻,刷到一個媽媽發的吐槽帖:"在追求男女平等的新思潮下,她非讓孩子跟我姓王,結果現在兩個娃感覺在家被區別對待!
前幾天哥倆搶玩具吵架,老大直接對老二喊'你姓王,不是和爸爸爺爺一個姓,不是我家的人',給我氣得差點掉眼淚。她如今真的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中,希望能把孩子的姓改回來。
評論區里,好多人留言說"隨母姓的孩子容易沒歸屬感",也有人調侃"看來老祖宗傳下來的父系姓氏,哪是說改就改的"。
其實姓氏最初起源時,就是和母親姓,漢代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中曾言“姓,人所生也……從女從生”。
大家看一些古老的姓,比如周王室的"姬"姓,姜子牙的"姜"姓,"媯"姓.....這些帶"女"字旁的古姓,全是母系社會的痕跡。
可是發展到后面發現孩子和母親姓有點行不通了,為了拴住孩子父親,給予父親責任,這才逐漸讓孩子隨父親姓了。
正因為如此,孩子隨母性才搞得大人孩子啊心里都有點別扭。
除此之外,有些姓氏本身發展到現在,因為語意以及思想的變化,也變得很尷尬。
比如咱們今天要說的"雞"姓就是如此。
關于它的起源,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有個姓奚的人,戰亂時被追殺,躲到廣西東興一帶,為了避仇把姓改成"奚鳥",后來慢慢簡化成"雞";
另一種說法更文雅——《姓氏考略》里記載,古代有個"雞人之官",專門管祭祀時報曉、供雞牲,后代就以官職為姓。
不管是哪種起源,在之前雞姓可一點都不尷尬。那時候的人講究"諧音梗","雞"和"吉"同音,誰不想圖個吉利?
再加上古人把雞當"鳳凰"的原型,你看故宮里的鳳凰畫像,羽毛顏色、姿態神韻,好多都是照著公雞畫的;
還有"雄雞一唱天下白"的說法,雞叫代表黎明、秩序、勤奮,古人覺得這是"德禽",戴冠是 "文",有腳趾是 "武",好斗是 "勇",招呼同伴吃食是 "仁",按時打鳴是 "信"。在這種文化里,姓雞不僅不尷尬,還透著一股 "文武勇仁信" 的驕傲。
唐朝時兩廣地區雞姓是大姓,人口不少。
可隨著時間推移,雞的含義漸漸跑偏,風向全變了,雞"字從"祥瑞"變成了"調侃"的代名詞:"雞公""雞婆"成了帶著明顯的歧視意味的話,這也是使得姓雞的人躺著中槍,好好的姓氏突然成了笑柄。
我查資料時看到個采訪,當事人叫雞啟賢,是個小伙子。他說因為這個姓氏被笑到大從小到大,外號就沒斷過:"小雞""雞排""雞屁股"......同學見了他就喊 "小雞燉蘑菇",早上還故意問他 ""天亮了,你咋不打鳴?"就連自己吃炸雞時還被調侃"你咋吃自己親戚"……
而女性姓這個就更是難以啟齒,介紹自己時總被人想歪,"雞小姐" 三個字怎么聽都別扭。有個雞姓姑娘接受采訪時說,每次網購填姓名都用化名,生怕快遞員喊出姓氏時周圍人投來異樣眼光。
其實這種事兒不新鮮,很多姓氏都有類似經歷。比如 "史姓" 總被戲稱 "屎","吳姓" 常被喊 "無",但都沒雞姓這么慘 —— 畢竟 "雞" 的負面含義太深入人心了。
久而久之,現在年輕人越來越扛不住這種尷尬,甚至偷偷去派出所改姓,好多雞姓家庭,孩子剛出生就跟著爸爸姓,或者偷偷改回祖先的"奚"姓。
沒辦法,實在是生活里麻煩太多。
這也使得雞姓人口逐年再減少,據近年統計,中國大陸仍保留此姓者已不足千人。廣東佛山曾為雞姓聚居地,可現在只有3名越南歸僑后裔仍保留此姓。
大家還知道哪些姓氏比較尷尬,評論區可以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