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李長需
小區大門變成了牛肉面館,啥感覺?
近日,有山西運城天鵝灣悅府小區業主反映,小區原本的大門變成了一家牛肉面館,業主質疑開發商相關行為不符合規劃。7月9日,運城市住建局發布通報稱,當地已成立聯合調查組全面調查此事。10日上午,涉事牛肉面館品牌總部工作人員回應極目新聞記者稱,運城加盟商租賃場地時房東有產權證明,程序合法合規。
這事兒挺罕見的,好好的小區大門,怎么就開上拉面館了?業主們拉橫幅、擺花圈堵門,開發商咬定“圖紙合規”,面館總部喊冤“手續合法”,城管部門初步表態“設計沒問題”,可轉頭住建局又牽頭三部門成立聯合調查組介入。涉事各方的態度讓人疑惑:這口砸了業主家園歸屬感的鍋,到底該扣在誰頭上?
開發商無疑是矛盾的核心。業主手里的規劃圖顯示大門應屬公共通道,但開發商卻掏出另一份“官方認證”圖紙,硬把大門地塊變成了合法商鋪。這“一圖兩制”的戲法,本質是規劃設計隨意變更的惡果:銷售階段用氣派大門忽悠業主買房,交房后翻臉改成店鋪撈錢,這是不是涉嫌虛假宣傳了?更絕的是,公共空間變身商用,竟然跳過全體業主點頭,直接當自家產權變現,開發商這是對業主的物權不當回事兒。當消防通道被迫成為日常出入口時,所謂的“程序合法”,不過是成了掩蓋安全風險的遮羞布。
在該事件中,行政監管的失位同樣難辭其咎。雖然牛肉面館總部言之鑿鑿地稱“有房東產權證明”,但產權證明就能代表規劃功能的合法合理嗎?城管局一句“開發商圖紙為真”的初步結論,和住建局火速組建聯合調查組的行動對比鮮明,恰恰折射出審批與監管的斷層。如果審批部門見著產權證就蓋章,完全不顧小區大門對居民的特殊意義,就等于給沖突早早埋下了地雷。市場監管部門雖已介入虛假宣傳調查,但事后補救,遠不如事前嚴格審查規劃來得更實在。
面館經營者看似是無辜受害方,但也不必喊冤,不顧商業倫理硬在人家小區門口開店,是自己找不自在。手續合規不假,但把門店懟在小區門臉上,擺明了是跟業主過不去。做生意不能光講法律底線,還得考量社區情感和文化認同。想想那些被居民夸贊的社區小店,哪個不是先尊重了街坊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認同?如果這家牛肉面館硬頂著業主們的花圈去開業,法律上或許沒啥可說的,但有沒有人去吃,能不能吃安穩,可就不一定了。
更深層的沖突根源,恐怕在于城市規劃中公眾參與的缺失。運城“大門變面館”,跟侯馬“花圈壽衣店入駐居民樓”一樣,本質都是商業利益不顧及居民的居住尊嚴,從而引發了沖突。開發商在規劃變更時跳過業主意見征集,商戶選址時無視社區居民心理感受,規劃審批部門更是無視居民的話語權,無論在小區門口開什么店,沖突爆發都不可避免。
化解此類矛盾得換套治理邏輯。規劃階段就該強制開聽證會,給小區大門、綠地這些關鍵區域貼上“商業禁入”標簽;招商鋪時得公示業態,殯葬店這類敏感行當必須遠離居民樓;更得建立常態化調解平臺,讓居民有問題有地方反映和解決。針對此事,調解時既要死磕圖紙真偽、產權歸屬這些硬杠杠,也得照顧居民情感需求。
社區空間從來不只是鋼筋水泥,它是家的臉面,更是歸屬感的象征。無論是開發商、企業,還是規劃設計部門,都不能撕碎居民的臉面及歸屬感。運城的鬧劇或能警示我們:真正的城市化,不該是把每寸土地都變成商鋪,而該讓每個空間的權利主體被尊重、被看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