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信息|報道|輿情|公益|新聞
目前8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夏日炎炎,不少人選擇逃離鋼筋水泥的城市,奔赴田園解壓充電。不再追求“特種兵式”打卡,他們在自然中獲得松弛與心靈的治愈。一場場“去班味”的沉浸式鄉村體驗,正在重塑京郊的假日生活方式。
葛女士家住石景山區八大處附近,周末常去門頭溝的郊野游玩。入夏以來,她添了個新去處——王平鎮韭園村。上周六下午兩點多,她和家人早早抵達韭園村,去趕一周一次的“麥田晚風音樂Party”。
韭園村因醬菜而聞名,為什么辦起麥田音樂會呢?原來,永定河流過“家門”,韭園溝域出口處一側河岸形成了平地。在推進“詩畫鄉村”建設過程中,這處河岸平地種上了數十畝小麥,6月中旬,小麥成熟時,河岸一片金黃。
“村里的民宿主拍了照,發到社交媒體上挺火,很多人趁著休息就來看麥田了。”王平鎮鎮長劉成杰說。他發現,人們驅車而來,不只為拍照打卡。有些帶了帳篷、拿了小凳,只求在麥田邊看夕陽、享清風。一問才知道,遠客為的是療愈,尋的是松弛感。葛女士就是那時開始奔赴韭園的。
“發呆、冥想,什么也不干,吹風就很舒服,讓自己慢下來。”她笑稱,前幾次,她都是把孩子交給丈夫,把手機調成靜音,到這里待上兩小時。直到兩周前,她發現麥田對面空地上擺了座椅,易拉寶上寫著“麥田晚風音樂Party”,才“誤打誤撞”碰上了麥田音樂會。
晚風吹拂,歌手拿起麥克風,游客們或擼串舉杯,或席地幕天,旋律與麥浪、風聲編織成獨特的山野交響曲。不一會兒,主持人上臺報幕,一位觀眾隨即登臺,贏得臺下的歡呼與掌聲。
“觀眾也可以唱呀?”葛女士心中驚訝。隨著越來越多的觀眾獻唱,她也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起來。
轉眼幾個小時過去了,葛女士一看手機,才發現當天的療愈“超時”了。臨走時,她專門留了現場負責人呂志富的微信,囑咐他再有音樂會一定要告知。
“這比自己放空更有意思,沒有專業歌手的距離,大家想唱就唱。內向的人也可以邊聽歌邊賞景,互不干擾。”葛女士說。
第二次參加“麥田晚風音樂Party”,葛女士拉上了家人,經過與主辦方溝通,她還專門準備了彈古箏用的“指甲”,準備在音樂會上露一手。
聽說媽媽要展示才藝,兩個孩子非常期待,吵著說:“我們也要上臺唱歌。”
音樂會吸引的人越來越多,上臺演唱、演奏的人中,學生和孩子也多起來。葛女士的古箏節目安排在了最后一個,她早早綁好“指甲”,復習著旋律。
可沒過一會兒,幾位小學生上臺共同演奏古箏,葛女士邊聽邊慢慢卸下“指甲”。當晚,她并沒有彈奏,而是鼓勵兩個孩子上臺,唱了一首兒歌。“我專門學過古箏,怕上臺彈奏影響幾位小朋友的積極性。聽他們演奏,比我自己上去彈還開心。”葛女士說。
如今,每周六晚上六點,“麥田晚風音樂Party”會準時在韭園村口開始。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共赴一處,盡情享受這份難得的溫情。
“‘麥田晚風音樂Party’是王平鎮今年消夏的主打文化活動,大家聽完音樂可以住民宿、品美食,在綠水青山間開啟一次微度假,讓壓力充分釋放。”劉成杰說。
內容來源:北京門頭溝官微
圖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于我們:本公眾號是本地具有公益屬性的自媒體平臺,以報道公益活動,志愿服務等正能量傳播為主導;涵蓋新聞輿情,生活訊息,人文資訊等本地內容推送。感謝您的關注!
合作微信:zhao1056323479to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