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自說自話的總裁
21年前,這部名為《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的災難片上映。
21年后,傳說走入現實……
影片中南極冰架崩潰對應著現實中的「思韋茨冰川危機」(Thwaites Glacier);
超級寒流對應著「極地渦旋」(Polar Vortex)崩潰;
而超大風眼中冷凍一切的特效,對應著現實中的「炸彈氣旋」(explosive cyclogenesis)。
甚至就連影片中那毫無邏輯的海嘯,竟然也有對應……
所以,這到底是電影還是預言?
有人說,導演艾默里奇(Roland Emmerich)本就是災變論的代言人。
他只是用電影的手法,將專家們從地球物理中挖出的一片片拼圖拼好,然后拿給我們觀看而已……
但等等,不是一直說全球變暖嗎?
怎么這里又變成了全球冰凍?
沒錯,拼圖的結果就是冰凍,一切有因有果,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故事……
電影《后天》
將《后天》的故事線梳理,我們發現,導演在說,全球冰凍到來,一共八個步驟:
第一,南極冰架崩潰;
第二,印度開始下雪;
第三,東京超級冰雹;
第四,洛杉磯超級龍卷風;
第五,第一個速凍風眼在英國出現;
第六,超級海嘯襲擊紐約;
第七,三個速凍風眼籠罩北半球;
第八,北半球冰封,人類進入新的冰河時代。
21年前,我們看這8個步驟,雖然很刺激,但要說這背后的科學邏輯?
似乎沒人深究,但21年后,當這8個步驟,越來越像現實發展的「劇本」時,有人從這8個步驟中,梳理這樣五層科學邏輯……
第一層邏輯:溫鹽環流
為什么巴黎不冷不熱,但它卻比哈爾濱還更靠近北極330公里?
為什么北極圈里的冰島如此郁郁蔥蔥?
原來,這就是《后天》的第一層邏輯——溫鹽環流。
從赤道出發,我們地球上正有這樣一條環流將熱量源源不斷的送入北極。
因此它沿岸的歐洲、北美各地,才沒有太冷。
1992年,當一艘從中國貨船在太平洋遭遇風暴,29000只浴盆黃鴨自由了,此后數十年,全球各地紛紛收到了這些鴨子。
它們順著洋流漂泊,可跟蹤行徑卻發現,它們為什么不隨著這股輸熱環流在格林蘭島掉頭?
原來,正所謂溫鹽環流,科學家最終確定,這股環流并不通過表層海水掉頭,而是當表層海水在北大西洋因冷卻和蒸發,變得又冷又咸時,它變重了,開始下沉,在海底完成掉頭,又通過海底通道,先前往南極,再流回赤道,被重新加熱、稀釋、變輕,升回表面,繼續循環。
于是,《后天》影片中說,當全球暖化讓格林蘭島冰川融化,這融化的可都是淡水啊,這些淡水能讓流經這里的海水越來越稀,而稀釋到鹽度不足以支撐其沉入海底掉頭時,溫鹽環流就被阻斷了,歐洲和北美將迎來冰封……
這就是從全球變暖到全球冰凍的「溫鹽環流理論」。
可是,《后天》還各種異象,比如,那些淹沒紐約的海嘯從何而來?
冰凍一切的超級風眼又是什么?
接著,繼續解釋這種種異象,我們又來到了《后天》災變的第二層邏輯……
第二層邏輯:末日冰川
1970年,英國冰川學家默茨(John H. Mercer)在南極發現了一座「末日冰川」——它叫做「思韋茨冰川」(Thwaites Glacier),在南極大陸的最西段,其末日原理,大致如下:
首先,這是一張南極大陸的橫截面,我們發現,平均厚度2200米的冰川壓在南極大陸之上,但是,這個大陸卻是東邊平坦、高聳,普遍在海平面以上,西邊坑洼、低矮,普遍在海平面之下。
于是,再展開這張去除冰川的探地雷達圖,我們又發現,西邊很明顯,有兩個巨大的盆地,都在海平面以下,其中,顏色最深的這一塊,海拔最低,就叫做思韋茨冰川。
接著,繼續展開思韋茨冰川的3D結構圖,我們會發現,它大部分都沒在海里,冰川底與大陸面之間,存在一個類似屋檐的結構。
這種結構特別害怕全球變暖,如果全球變暖導致海水上升1-2℃,那么,這結構就將像扔進熱水里的冰塊一樣——整個屋檐從底部開始融化、破碎,進入大海……
此時,冰川與大陸的交界面會像一把熱熔鋸一樣,飛速鋸開冰川底部,屋檐反而越崩越大,越大越崩……
你在這3D圖上看著可能沒啥感覺,但其實,現實中大概是這個樣子,以及這個樣子,或者更震撼一點,從太空看,是這樣樣子,這每一塊冰川碎屑都是數十億噸的淡水……
而你再看看這張全球溫鹽環流的地圖呢?
南極像不像一個發動機,在為環流提供動力?
所以,這里的鹽度要是被稀釋,那是不是比格林蘭那邊更加末日?
然而,這也只是它為什么叫末日冰川的第一層含義啊。
還有更末日的第二層含義,那就是,科學家預計,當它底部被侵蝕到這個地方的時候,由于陸地驟降,它的融化會直線加速,數百上千億噸的淡水將進入大海,先不說阻不阻斷溫鹽環流,僅僅是這些融化的淡水,就足以讓全球海平面上升半米。
然而,上升半米以后,你再看整個南極西部?
現在所有的冰川全都像最開始的思韋茨冰川一樣了,全都成了屋檐結構,開始融化……
這種崩潰是連鎖式的,一旦南極冰川開始崩潰,那么,地球反射陽光的能力也會減弱,地球會越來越熱,冰川就融化的越來越快。
很快,當半個西南極冰川融化時,地球海平面將升高4-5米……
孟加拉和邁阿密消失了,而你再看看紐約呢?
這種淹沒,不正是《后天》災變中那毫無邏輯的海嘯嗎?
原來,它是末日冰川的寫照……
然而,現實中的末日冰川——思韋茨,它還好嗎?
不好,一點兒都不好,這是一連串2021年科學家發出的警告和預測——思韋茨冰川將在未來5年內崩潰,而這,是兩篇2023年2月15日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最新研究。
專家們通過熱水鉆探孔,將潛水器放入609.6米深的冰層中進行溫度、鹽度和其他信息的數據收集。研究結果顯示,思韋茨冰架的總體融化進度,已經越過了最后崩潰的那個底部侵蝕點——先前的5年預測無誤,思韋茨冰架將很快像車擋風玻璃破碎一樣,迎來飛速且不可逆的整體崩潰……
什么意思?
這是說,末日冰川已經啟動,《后天》災變開始倒計時,而這個倒計時有多久?
2021+5=2026年啊。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諸多跡象表明,《后天》中的8步劇本正在一一實現。
比如,那個最夸張的速凍風眼,它也在現實中出現了,是8步災變的第三層邏輯……
第三層邏輯:極地渦旋
就在剛剛過去的2025年1月,北美和歐洲同時遭到了「怪獸級」的降溫降雪。
一夜之間,交通大亂,超過1000架航班被取消,水陸交通基本癱瘓。
人們一覺醒來,仿佛進入了冰封世界。
在美國猶他州,僅一小時降雪就有13厘米。
歐洲方面,一夜降雪甚至達到20-30厘米。
而這,就是《后天》災變的第三層邏輯——極地渦旋崩潰。
原理大概是這樣的,早在二戰期間,德國科學家就已經在南北極上空1萬米,平流層的地方發現了可疑的急速旋風,接著,二戰結束,1948年,德國氣象學家謝爾哈格(Richard Scherhag)利用無線電探空儀+高空熱氣球的方法,首次觀測并確認其存在。
雖然科學家們以極地渦旋(polar vortex)來稱呼它,但它為什么存在?
在研究后數十年后,科學家們終于給我們畫出了這樣一張圖……
首先,赤道很熱,兩極很冷,赤道空氣被加熱以后,就會變燙變低壓,于是,它像吸塵器一樣,把兩極的冷空氣全部吸過來。
可是,地球太大了,冷空氣走不了這么遠。
于是,大約在緯度30°的地方,吸塵器打轉了,熱氣上升,冷氣下降,形成第一個赤道環流。
接著,在緯度60°的地方,原本被吸往赤道的冷空氣也在這里被加熱打轉了,形成第二個極地環流,而60°到30°之間呢,被上下兩個環流帶動,像齒輪一樣,形成了第三個反向運轉環流。
這雖然解釋了極地環流為何存在,但現實中,專家們觀察到的卻不是極地環流,而是極地渦旋啊——在極地環流的邊緣有一堵隱形的風墻,正在死死的鎖住極地環流,讓其中的超冷空氣無法向南入侵。
如果沒有這堵風墻,憑管什么溫鹽環流為歐洲、北美供熱,只要超冷空氣南下,就將冰封北美和歐洲,可問題是,這堵風墻怎么就突然出現在那里?
原來,科學家說,我們把地球自轉考慮進去,想象一下,你站在北極點,速度為零,但站在赤道呢,速度卻高達1600公里每小時,于是,當赤道熱空氣北上、極地冷空氣南下時,它們其實都有一個被地球自轉偏移的慣性速度,因此,在極地環流的邊緣,兩股超級冷熱空氣相撞,它們形成了鎖死北極超冷空氣南下的風墻,其中風速400公里每小時,比最暴躁的臺風還快三分之一……
然而,大家想過沒有,守護我們的這堵風墻如果破了怎么辦?
很不幸,它已經破了……
這就是科學家24年預言,25年出現的北美、歐洲「怪獸級」降溫降雪。
甚至這篇2025年6月的《自然》論文,還后知后覺的說,24年4月華南極端降雨,也是北極渦旋破裂的鍋……
但幸好,地球還在飛速的轉啊轉,就像陀螺,雖然一次崩潰,搖擺了一下,讓風墻破了,冷空氣南侵,但很快,它又恢復平衡,極地渦旋重新將北極超冷空氣給鎖了回去。
然而,萬一哪天極地渦旋大崩潰,北極超冷空氣傾巢而出會發生什么?
其實,這個答案就是《后天》中,那摧毀洛杉磯的超級龍卷風,看似夸張,但它卻有可能發生……
為什么中國沒有龍卷風?
為什么中國沒有龍卷風?
明明我們的西安、河北、河南與美國洛杉磯、密西西比大平原的緯度相當啊。
怎么他們的龍卷風,能死神鐮刀,能摧毀城市,還能召喚牛頓的棺材板?
而我們這邊卻不太常見?
原來,這和龍卷風形成的原理有關,冷空氣要南下,熱空氣要北上,而展開北美地圖,我們發現,它東西南北都是一馬平川,于是,冷空氣和熱空氣在密西西比平原相撞,一對流,一卷曲,一成云致雨,雷暴、龍卷就出現了,風速100-175米每秒,摧枯拉朽……
可是,再看中國這邊,我們缺少美國密西西比大走廊、加州沿海通道這樣的平坦地形。
北上的熱空氣被秦嶺、五嶺折騰的夠嗆,哪怕是從海上來,也還要先過呂宋和臺灣島上3000多米的中央山脈……
而南下的冷空氣呢?
那更慘了,有一整個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等著它。
所以,中國這邊龍卷風主要在江蘇沿海和黑龍江平原形成,而且規模比美國那邊小很多。
另外,為什么印度北部和湖南到河南的緯度差不多,卻熱到爆表呢?
這還是因為青藏高原,太高了,南下的冷空氣根本就到不了印度,而北上的熱空氣,卻可以在一馬平川的恒河、印度河平原上肆虐,把這里變成人間火爐……
好了,回到《后天》中的超級龍卷風,它為什么形成?
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北極渦旋大崩潰,超冷空氣飛流直下,而與此同時,被阻斷的溫鹽環流無法向北輸送熱量,赤道熱量就全部由北上的熱空氣攜帶,兩股空氣在洛杉磯相撞,這就是超級龍卷的成因。
然而,超級龍卷之后,災變第五步,那些冷凍一切的超級風眼,又是什么?
原來,接著破解,我們就來到了《后天》災變的第四層邏輯……
第四層邏輯:炸彈氣旋
其實,洛杉磯超級龍卷只是這冷熱兩股超級氣流的先鋒相撞,而當它們的主體發生碰撞時,科學家把這種情況叫做炸彈氣旋(explosive cyclogenesis),前面,北美和歐洲遭到的「怪獸級」降溫降雪,就是這種碰撞。
而之所以叫炸彈,這是因為,碰撞后,氣旋中央會突然出現的低壓區,就像炸彈爆炸,這個低壓區會吸入大量的極地冷空氣,而熱空氣則變成了在外圍驅動,維持這一低壓風眼的動力之源。
當然,《后天》中的那種超大風眼,是超現實的炸彈氣旋。
電影中解釋,這個超級風眼為什么能冷凍一切?
是因為風眼氣壓很低,不僅是北極超冷空氣,甚至直接把對流層頂的超超級冷空氣給吸了下來了,有人認為,《后天》的這種說法根本不成立:
因為,以我們人類通常的認知,標準大氣壓1000百帕,哪怕這個風眼氣壓驟降,也只能降到900百帕吧?
但平流層底氣壓200百帕,先不說吸不吸得下來,就算有什么神鬼之力真的給吸下來了,那假設這些平流層底超超級冷空氣是-85℃,但它被吸下來的過程中,要從200百帕壓縮到900百帕,這個壓縮過程,空氣自身會因為壓縮而升溫,用熱力學公式計算一下就會發現,當它們到底地表時,已經不是-85℃,而是+16℃,無法冰封一切。
但是,《后天》可是超越人類認知的行星級災變——三個超級炸彈氣旋就鋪滿整個北半球了,那它的中心氣壓一定也擊碎我們通常的認知了吧,如果它真的能把平流層底的超冷空氣吸下來,那它的氣壓就一定小于200百帕,假設是130百帕,于是,再用熱力學公式計算,我們會發現,到達地表的氣溫是-106.8℃,這恰好與影片中說得一個細節吻合。
——為什么三架英國直升機進入風眼后墜毀,因為,風眼低溫已經超過了燃油的凝固點-101℃……
真的,故事分享到這里,你會發現,這些夸張的場景,竟然都是計算過的數據,會不會真的早有災變論者預測并計算過這一切都會發生呢?
都說導演艾默里奇(Roland Emmerich)是災變論的代言人。
就像我們聊過他的另一部作品——《2012》一樣,其中的無比夸張的板塊位移理論:
飛機從美國起飛,油不夠了,準備迫降中國南海時卻發現,喜馬拉雅山已經因為板塊位移,整體向東移了3000公里來到了原先中國南海的位置上,主角兒們竟然就這樣神奇的降落到了預定的喜馬拉雅方造方舟的地方。
這理論竟然也是有出處,有研究,有計算的東西。
所以,《后天》中,他又給我們講得是一個什么樣的災變理論呢?
其實,我們現在有了災變邏輯的四層理解:
1,溫鹽環流;
2,末日冰川;
3,極地渦旋;
4,炸彈氣旋。
那么,再將這四層理解,代入到影片中災變八個步驟中,我們將看到現實中更加可怕的東西……
現實中的災變八步驟
第一步,南極冰架崩潰。
毫無疑問,這對應著現實中末日冰川——思韋茨的崩潰,這個已經不可避免的,將在2026年夏天到來……
接著,伴隨著思韋茨的崩潰,全球變暖也讓北極格林蘭冰川融化,阻斷溫鹽環流,歐洲、北美率先開始冰封,這個在現實中也發生了,那就是:
1,從2015年起,多項研究都表明,大西洋溫鹽環流異常,已經減緩了15-20%;
2,這種減緩讓赤道熱量聚集,于是,它就通過空氣向北輸熱,然后,這就導致了最近北極渦旋的異常,高速旋轉的風墻陀螺失衡了,于是,2025年1月,歐美出現的「怪獸級」降溫降雪。
隨后,故事來到災變第二步——印度開始下雪。
而印度為什么會下雪?
想想前面的喜馬拉雅山擋住南下冷空氣,很顯然,這預示著上一步中失衡的北極渦旋進一步崩潰,巨大的超冷空氣竟然從高空躍過了喜馬拉雅,讓印度下雪。
而現實中呢?
雖然印度還沒有下雪,但同樣被半個青藏高原和整個蒙古高原以及五陵山脈保護的廣州,已經開始下雪,2016年1月,廣州124年來首次下雪;
2022年2月,廣州時隔6年后再次下雪;
2023年12月,「廣州下雪」登上微博熱搜;
2024年1月,廣東多地下雪,廣州幸免;
所以,2025年12月,廣州千萬別下雪啊,再下印度那邊就撐不住了……
接著,《后天》災變第三步——東京超級冰雹。
很顯然,這也是預示北極渦旋失衡,極地超冷空氣從高空突破風墻,在夏天與赤道超熱空氣相撞后的結果,而現實中,雖然東京還沒下拳頭大小的冰雹。
但與東京緯度相當的北京呢?
就在剛剛過去的5月,我親眼看到好多人往車擋風玻璃上蓋被子啊,那冰雹,是真能砸破擋風玻璃啊。除了北京、河北,6月的四川、安徽也出現了鵝蛋大的冰雹。
所以,依此類推,今年冬天,大洋彼岸的加州、洛杉磯和密西西比大平原,千萬別出現超級龍卷風啊,我怕《后天》成真……
接著,災變第五步,就到了行星級別的超級炸彈氣旋和第六步,海嘯淹沒紐約。
而海嘯為什么會淹沒紐約?
很顯然,這是導演在暗示——如今我們現實中思韋茨冰川的崩潰還不足以引發《后天》災變,哪怕整個思韋茨冰川都融化了,海平面也不過上升半米而已,但真要引發《后天》災變,那還需要讓思韋茨帶動整個西南極崩潰,讓海平面上升5米,淹沒紐約才行。
也許,這就是導演指給我們的逃生之門吧,如果我們可以懸崖勒馬,可以止住全球變暖,那么,哪怕末日冰川崩了,我們也還有救,也只是到了災變的明天,而非《后天》。
可是,我們真的能止住全球變暖嗎?
接下來的故事,就來到了《后天》災變的最核心理論——全球變暖的真相。
不是因為二氧化碳排放,而是因為影片中不經意間提到的這一點——太陽黑子。
這也就是我們《后天》災變的第五層終極邏輯,大概這么說……
第五層邏輯:太陽黑子
畫面中的這三本封面,分別叫做:
《90%的科學家都知道: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是謊言》出版于2008年;
《全球變冷:人類迫在眉睫的危機》出版于2009年;
《彌天大謊:二氧化碳是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出版于2023年。
三本書的作者,都是這位號稱「日本國寶級」的地球科學家——丸山茂德。
前面,我們聊過他的超級地幔柱理論,1990年代提出,可以解釋包括人類起源、物種進化、板塊運動、石油生產等諸多方面的地球謎團,提出20年后,到2010年代,該理論從邊緣成為主流。
而2000年代,他提出的「全球變冷:二氧化碳不導致全球變暖」的理論呢?
其實,這又有20年過去了,我們似乎也正在一點點見證他的理論。
具體說來,我們先回顧一下歐美科學家們主張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理論。
其實很簡單,這樣一張圖就能說明。
陽光射入大氣層時,20%被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吸收,30%被反射會太空,50%穿透大氣層被地表吸收。
接著,地表吸收熱量后,會向外釋放紅外線,這些紅外線只有5%能穿透大氣進入太空,而其余95%被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所吸收,讓全球氣溫升高。
這些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甲烷,如果沒有它們,那么地球的理論平均溫度應該是-18℃而非現在的+15℃。
可是,當人類活動排放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以后,紅外輻射進入太空的比例就會越來越少,地球就像在溫室中被蓋上了被一樣,會變得越來越熱。
然而,丸山茂德卻說,自工業化時代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比例僅增加了萬分之一。
就人類排得這點兒二氧化碳,根本就不足以給地球蓋被。
接著,丸山給出了這樣一張統計圖,雖然自1900年以來,地球溫度上升的曲線,與人類二氧化碳年排出量曲線走勢吻合。
但是,你仔細看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增加,可地球的平均溫度卻在下降。
因此,這不是一個例子,就足以反駁,是二氧化碳排放導致全球暖化嗎?
所以,那如果不是二氧化碳,又究竟是什么導致全球暖化呢?
很快,丸山又給出這樣一幅統計圖。
從公元1000年開始,到公元2000年結束,我們發現,宇宙射線強度、太陽活動強度竟然與氣溫和人類歷史上的氣候變化一一對應……
宇宙射線弱的時候,太陽活動強,溫度高;
反之,宇宙射線強的時候,太陽活動弱,溫度低。
這是什么邏輯?
為什么?
原來,正如這幅圖標的標題所示,這一原理,叫做「斯文司馬克云理論」(Svensmark)。
而所謂斯文司馬克,是這位丹麥空間物理學家,他在2007年的時候,似乎意外破解了一個困擾人類的千古謎團——那就是,云從哪兒來?
對啊,我小時候最喜歡干得一件事兒就是看天空云卷云舒,一會兒像龍,一會兒像鳥,我相信很多人小時候也都和我一樣本能的問過「云從哪兒來」這個問題。
但放心,至少在2007年之前,你不可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真實答案,包括到現在,斯文司馬克的云理論,也都不一定100%正確。
他說,云來自宇宙射線,原理是,宇宙射線穿越億萬光年,普遍誕生于超星星爆發等天文事件,它們是超高能的帶電粒子。
一旦它們進入大氣層,就能電離空氣分子,產生更多的氣溶膠微粒,這些微粒進而促進地球云量的增加。
而地球云量意味著什么?
你從太空看地球,不是純藍色,而是被滾滾白云覆蓋的藍星,可這些厚重的白云呢?
能有效的將太陽能反射回太空。
回到這幅溫室效應圖,我們發現,反射的這部分可占總太陽能的30%啊,而二氧化碳排放,僅僅影響紅外輻射那邊的50%的5%,也就是2.5%而已,所以,地球云量稍微少一點點,很可能就比人類這幾百年來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對地球氣溫的影響更大。
果然,2016年,CERN——歐洲核子研究所,用實驗部分驗證了斯文司馬克的宇宙射線成云理論,CERN在實驗室中發現,高能射線,竟然真的能制造云彩……
所以,在這一理論框架下,究竟誰在導致全球暖化?
那就要看是誰在干擾宇宙射線進入大氣層,而這個罪魁禍首呢,正是太陽活動——太陽黑子。
宇宙氣候學模型
將斯文司馬克云理論簡化成這樣一張圖,我們發現,太陽磁場會反射很多宇宙輻射。
而這個太陽磁場是什么?
還記得我們在太陽系監獄里聊過的冰火之墻嗎?
這就是太陽系的邊緣的那堵火墻——日球頂層。
當太陽黑子增多,太陽活動就增強,向外拋射出更巨量的能量和帶電粒子,它們一方面在太陽系邊緣加厚日球頂層,反射更多的宇宙射線,另一方面也吹緊地球磁場,讓地球磁場罩屏蔽更多的宇宙射線。
因此,太陽活躍期,地球云量減少,溫度升高。
太陽冷淡期,地球云量增加,溫度降低。
這才是全球暖化的真相。
也極可能是地球周而復始冰河期的真相……
然而,說到底這還是全球變暖啊,所謂的《后天》災變,所謂的全球變冷又在哪里呢?
故事回到丸山的這幅對比圖,發現沒有,他在2023年以后的虛線時間軸上預計,太陽活動會開始大幅減弱,到2050年時,我們將進入一個全球變冷的周期,屆時全球氣溫將從回1840年代,像北極惡靈故事中,驚恐號、幽冥號在冰海中探索西北航線時候的樣子。
為此,丸山還寫過一本《21世紀全球變冷和國際變化預測》,相當精彩,但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我們有機會細說。
然而,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太陽活動在2023年之后,并沒有按預測減弱,而是更進一步增強了呢?這個丸山也說了,那就準備從南極末日冰川崩潰開始,一共八步迎接《后天》災變吧,災變過后,21世紀依舊會在寒冷中重構……
所以,現實中,2024年,2025年,太陽活動到底是增強了還是減弱了?
來自NASA的警告
很不幸,2024年5月7日-11日,NASA警告,太陽連續爆發多次X級耀斑,至少7次日冕物質拋射直沖地球,NASA稱為“50年來最強太陽風暴”。
2025年5月16日,NASA警告,太陽正處于11年活動周期的極大期,太陽黑子區頻繁爆發強耀斑,未來幾周空間天氣風險極高。
“太陽風暴可能導致無線電、導航、電網等關鍵系統中斷,航天員和衛星面臨風險。”
果然,回看馬斯克,我們又發現這樣的新聞,2024年最大太陽風暴時,42顆剛發射的Starlink衛星在數天內“集體墜毀”。
2025年1月,天文學家觀測到超過120顆Starlink衛星在一個月內墜毀,形成壯觀火流星。
接著,2025年6月17日,太陽爆發X1級耀斑,NASA又連夜警告,高頻無線電、GPS、航空極地航線,部分地區的通訊與供電系統,等等等的……
未來幾周極端空間天氣事件可能頻發。
所以,我們并沒有在2024、2025等來一個溫和的太陽周期,而是迎來了太陽瘋狂的咆哮……
也許,2026年夏天,我們依舊聽不到末日冰川崩潰的消息,我們依舊被保護在「全球暖化」的信息繭房當中,直到那《后天》災變如期而至,直到下一個冰河期,太陽重新升起……
最后的故事……
時間回到2006年,電影《后天》上映兩年后,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國家公園里。
考古學家們挖出了這樣一些神秘的「史前足跡」……
這與當地印第安人的神話類似,說白沙公園本是水草肥美的樂園,但遠古時代,有天火墜落。
隨后,天空像漏了一樣開始下雨,天氣越來越冷,很快,暴雪、狂風將大地冰封,只有那些僥幸逃往南方的人幸存了下來……
所以,這些足跡就是當年逃往南方的見證嗎?
雖然最近,有關這些足跡的年代研究似乎有了新證據,但那又是另外一個有關美洲史前文明的都市傳說了,我們會員頻道細說。
總之,當2006年,足跡被剛剛發掘時,專家這樣回答說:
第一,足跡之所以能保存下來,是因為,當時這里曾經的確是樂園,足跡踩在一片裸露的湖床上,但足跡形成后,湖床迅速干涸,富含石膏的淤泥迅速填充足跡,成為化石。
第二,這一切災變,可能與12900年前的新仙女木事件有關,本來,當時地球已經走出冰河期,開始慢慢變暖,世界各地出現了人類的綠洲樂園。
但突然,一顆直徑2-4公里的小行星從天而降,劃過亞洲及北美上空時,發生解體,無數火球襲擊中國西北、太平洋,以及最嚴重的北美大陸,這一路上引發的撞擊和爆炸點燃了半個地球,而小行星的主體則不偏不倚,恰好在格林蘭島邊緣低空爆炸,這爆炸相當于10億顆廣島原子彈的當量,而格林蘭島上,有巨量的冰川存在……
于是,冰川融化了,滔天的淡水阻斷了溫鹽環流,地球海平面上升,全球各地的人類在洪水中掙扎,而緊隨其后,氣溫驟降,也不知道有沒有《后天》中的8步異象,總之,全球人類在當時迎來了恐怖的新仙女木冰期。
北美、歐洲被凍成了這樣,冰原猛犸的肚子里,還有未消化的干草……
這含冰量在與今天的相比,大家應該能更直觀的感受……
全人類就這樣在冰天雪地中苦苦掙扎了1500年,科學家們甚至懷疑,我們因此而發明了農業,直到11400年前,氣溫開始轉暖,我們這一波人類文明也才一步步發展,走到了今天。
而回顧歷史,這場地球速凍的災變,上一次因為小行星擊中格林蘭島,這一次會不會因為太陽活動在某一天突然爆發而到來呢?
2026年7月,末日冰川,你一定挺住啊……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這里,謝謝大家
最后夫人說,今天剛好7月5日啊,聽完感覺末日冰川又成功幫你續命一年……
(完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