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過剩了?
《自然》雜志最近發文指出,全球博士畢業生數量數十年來穩步增長,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甚至呈現博士生規模爆發式擴張之態。近十年(2015年至2024年)我國在學博士生人數從2013年的32.67萬激增至67.63萬,翻了一番還多。
但在學術人才擴張的浪潮背后,卻暗藏著結構性矛盾。高校、科研院所等學術機構的崗位供給量難以匹配博士人才規模的持續擴張,現有學術職位無法充分吸納新增人才,而大學在引導學生轉向學術界外就業方面也缺乏有效準備。
2023年的一項研究調查顯示,英國4500多名博士畢業生中,超過三分之二在非學術界就業。這類工作專業對口度不高,薪資也不見得比碩士高。從業者認為自己學歷高但并未受到工作單位的重視。
全球范圍內,博士“產能”似乎過剩了!
PART 01
當就業成為這些博士的難題
在大眾看來,就業情況是判斷博士是否過剩、學歷貶值與否的重要依據。
近年來,博士不好找工作的消息屢見不鮮,尤其是文科博士和東南亞博士。例如,知乎上有網友分享了某985漢語言文學博士生投遞20余所高校卻未獲面試機會的案例。網絡媒體、社交媒體上不時爆出教育學、哲學、法學等人文類專業就業空間被壓縮,求職形勢嚴峻的內容。#北大文科博士求職多次被拒##文科生轉碼或成趨勢#等熱搜也曾轟動一時。
東南亞博士的境遇則因“速成學歷”灰產鏈蒙上陰影。中部某高校曾斥資1800萬元引進20余名菲律賓亞當森大學博士,卻因網友爆料該校“培養質量一般”引發輿論嘩然。
2021年9月以來,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先后發布了八個批次涉及40余所國外高校或其學歷教育項目的審查公告。其中,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韓國、印度、蒙古、白俄羅斯等國高校,是中留服重點審查對象。
5月29日,中留服發布《關于暫停泰國彭世洛大學學歷學位認證申請的公告》,表示泰國彭世洛大學在核查工作中,向中心提供相互沖突、不真實、不準確信息,導致相關認證工作無法繼續開展,中心決定暫停受理泰國彭世洛大學學歷學位認證申請,并對相關認證申請開展復查。
顯然,一些國外高校的教學質量確實存在問題,被相關機構加強審查,甚至被一些高校限制引進相關地區的博士畢業生,可謂空穴來風,未必無因。
某省屬師范類高校發布的招聘需求則明確表示,原則上不再引進畢業于東南亞、韓國等地區且學科競爭力較弱、發展潛力不足的博士。
PART 02
博士就業市場,冷熱不均
與部分博士就業遇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高精尖領域的博士依然供不應求,華為“天才少年”計劃年薪45萬起聘通信工程博士等,凸顯出市場對技術轉化能力的迫切需求。
前面提到的2023年的調查同樣顯示,博士畢業生的職業滿意度普遍較高,超過90%的人表示對自己的工作很滿意。相比從事社會科學、藝術和人文領域的人,從事科學和技術領域的人更容易找到科研類工作——這也與職業滿意度更高有關。
根據《人民日報》海外版近期報道,我國每年培養超500萬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畢業生,數量全球領先。中國高校培養的頂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員全球占比約50%,世界第一。
江南大學劉立明教授今年有3名博士畢業后將走上工作崗位,這3名博士將進入生物工程領域從事相關工作。劉教授表示,他近年來培養了17名博士生,大多成為所在單位的專業人才,參與并完成了微生物細胞工廠、醫藥中間體的生物催化等一批重大項目。
在STEM學科中,博士畢業生群體雖占比較低,卻始終被視為推動領域研發進程的核心人力資本。據美國喬治敦大學研究,中國高等院校的STEM博士培養規模過去十年呈現顯著擴張趨勢,預測至2025年時,該規模將接近美國的2倍。
顯然,要定論博士生學歷貶值不僅為時尚早,更可謂無稽之談,國家發展對博士這類高層次人才的需求還將不斷擴張。
不過,博士培養機制的滯后性以及部分學科博士生“產量過多”與研究機構容納能力不匹配的問題,值得高校深度思考。
PART 03
破局之路,從培養到評價的改革
面對結構性矛盾,高校正在嘗試多維度的改革探索,以更好匹配社會和就業市場的多樣化需求。
2020年教育部等部門發布《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以服務需求為導向,合理擴大人才培養規模。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適度超前布局等。”
上海理工大學東方泛血管器械創新學院與復旦大學聯合培養醫工交叉博士的案例,展現了校企聯合培養的實踐價值。某數據庫企業與高校共建科技創新人才項目,不僅為學生提供優先就業機會,更通過“學術研究+產業實踐”的雙重考核機制,推動研究成果向技術落地轉化。
同時,教育部強調高校應當分類培養博士。2023年底發布的《關于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要求,大幅度提高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數量。
以基礎學科、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作為引領示范,許多高校有著專業學位博士的實踐經驗。中國石油大學實施“課程學習—專業實踐—論文研究”的工學交替模式,強調行企全程參與的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過程;北京大學探索從基礎教育至博士后階段的貫通式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暢通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本土化路徑;浙江大學創建“項目制”培養模式,開展有組織、成規模、成建制全方位協同育人,打破零散培養方式。
與此同時,高校推陳出新,不斷優化博士培養成果的評價模式,例如,北京科技大學建立的校企聯合評審團,對在職博士論文進行“雙盲審+實踐驗證”的雙重考核,大幅提升企業認可度。這種“學術研究+產業驗證”的復合評價模式,正在打破傳統量化指標的束縛。
這些變化的背后,或許正是對不少專家和高校教授呼吁轉型“產業博士”培養的積極回應。一方面能應對學術界研究崗位容納能力不足的限制,另一方面,這類能解決實際技術問題的博士人才,對助力國家戰略、支撐產業轉型發展更有實際意義。
清華大學從博士一年級起開設職業規劃課程,邀請華為研究所、國家戰略研究中心的專家分享行業經驗,幫助學生建立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認知框架。一些高校實施的“就業導師”制度,為每名博士生匹配行業導師,提供個性化職業發展指導,這種“學術導師+產業導師”的雙軌制正在重塑人才培養路徑。
政策層面也在積極調整方向。教育部2025年增招在職博士研究生的政策中,特別強調對基礎學科、前沿交叉學科的支持,同時提到要推進學術創新型與實踐創新型人才的分類培養。與此同時,一些高校還率先實施分流退出機制,通過資格考試和中期考核將畢業壓力前置。
面對博士數量超過學術崗位的現狀,政府、高校、企業等各界需共同努力,推動產學研結合,深化教育改革,加強博士生職業規劃指導等。同時,高校尤其需要關注不同學科差異,通過創新實踐提升不同領域、不同類型博士的產業服務能力。唯有各方攜手合作,才能有效解決博士過剩問題,推動博士教育健康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
主要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網站、各相關高校網站及微信公眾號等.
[2] 全球博士生過剩,業界呼吁培養“產業博士”. 第一財經. 20250705.
[3] 博士生人數已遠超學術崗位數量. 知識分子. 20250708.
每年超500萬STEM畢業生,全球領先!——讀懂中國經濟新優勢.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50411.
聲明:麥可思研究原創內容全面開放非盈利目的的轉載授權,轉載請留言或添加編輯微信獲得長期白名單授權(電話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轉載要求——
1.文首注明“轉載于麥可思研究”。
2.轉載請在文章發布的24小時后進行。
關注“麥研文選”,獲取更多數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