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學主辦的《都市農業四維發展理論(中英文版)》新書發布會在農業與生物學院舉行。作為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與“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理論回應,該書由農業農村部都市農業學科群重點實驗室牽頭,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周培教授主編,構建起一套植根中國經驗、引領未來實踐的都市農業自主知識體系。此次新書發布會不僅是對理論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與城市韌性建設深度融合的思想盛會,為當前多重發展目標下的農業轉型與城市更新提供了方向。
《都市農業四維發展理論》從“功能—空間—結構—模式”四個維度系統建構了都市農業理論框架,首次在理論層面實現了都市農業與傳統農區農業的系統區分。該書提出,為實現城市農產品保障供給、城市生態保育、城市生活品質提升和社會安全穩定“四位一體”的系統功能,必須從整體性、協同性和系統性思維出發,對都市農業發展機制進行深度重塑,推動其成為城市永續發展的重要支點。該理論不僅為理解農業在復雜城市系統中的定位提供理論工具,也為推動跨領域協作、實現綠色轉型提供方法論啟示。
在“農業強國”“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國家戰略目標引領下,該書將都市農業置于國家發展格局與全球可持續目標交匯的坐標中進行深入解析。其原創理論體系不僅回應了“誰來種地”“地在哪里種”“怎么種得好”的根本性問題,也為統籌城鄉空間資源、優化產業鏈布局、集成生態高效技術模式提供了思路支撐。中英文雙語同步出版,彰顯了該書面向全球、參與國際對話的雄心,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農業知識體系提供堅實范本。
隨著城市人口規模不斷擴大、消費模式深刻變革和社會結構多元演化,農業的單一生產功能已難以滿足城市系統的復雜需求。《都市農業四維發展理論》提出,都市農業要實現從“農田”向“系統”的躍遷,必須嵌入城市結構之中,承擔生態修復、休閑康養、文化傳承、風險緩沖等多重任務。這一思路突破了“城市邊緣農業”的傳統范式,強調農業在城市整體功能體系中的“結構性嵌入”和“治理性內涵”,有助于推動農業從“補充型功能”向“核心型支撐”演進,從而提升城市的可持續性、包容性與適應性。都市農業的再定義不僅回應了未來城市的綠色愿景,也重新構建了城市居民與土地、生態、文化之間的關系,成為喚醒城市自然韌性的一個重要切口。
本書不僅是理論成果的總結,更是一部實操價值極強的指導手冊。書中通過構建“都市農業綜合評價體系”,系統梳理了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城市類型下都市農業的衡量標準與演進路徑,首次提出用科學指標體系捕捉農業在城市系統中的動態地位與功能變化。這不僅為政府部門提供了可復制、可落地的政策參考,也為地方城鄉規劃、產業項目設計和生態修復工程提供了具體操作指南。該書內容已被納入多地新農科課程體系和農業干部培訓項目,正在加速知識轉化為行動力。它不僅指導“做什么”,更指引“為什么做”和“如何做”,是一部兼具戰略視野、政策深度和技術路徑的工具書。
(中國日報上海分社 周文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