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福建聚龍外國語學校針對網絡輿情,發了一個通報,揭開了一起學校老師管教適當性的事件,被媒體冠以“小學生被生活老師拍裸照“,引發廣泛關注。(源自奔流新聞等媒體)
事情其實并不復雜,6月20日,404班小學時李同學,在大課間返回教室時,將沙包砸向空調,班主任發現后,指使同學打了李某某一下,以示懲戒。當晚11時40分,家長找到學校反映情況,副校長協助家長聯系警方,固定視頻證據,兩天后,學校按照學校規定解聘班主任。
第三天,家長帶律師報案,稱生活老師曾給孩子拍“裸照”,核查系2024年11月,李同學洗完澡后不穿衣服在宿舍行走,生活老師拍下其側面照,交給班主任進行教育,此后刪除,也沒有在網上傳播。
學校承認該事件反映出教職工教育方式不當,深感愧疚與自責,開通師德師風監督專線。
這件事之所以引發評論區網友熱議,是因為家長動輒舉報的行為,刺激到了很多網友。
老師和生活老師有多大的錯?
從通報的情況看,班主任老師只是懲戒適當。老師不敢動手懲戒學生,其指使其他同學打一下,目的是為了懲戒,讓李同學知道自己錯了。生活老師是為了記錄現場,以便固定證據,交班主任處理。
班主任連體罰學生都不算,生活老師沒有將側面照片傳出去,也沒有什么錯。
但是家長步步緊逼、校方倉促應對的操作,卻將一場本可校內化解的教育懲戒,硬生生演變成撕裂教育生態的公開絞殺。
這位李同學的家長,護犢心切可以理解,但其行為尺度令人憂心。孩子砸空調是事實,班主任讓同學“打一下”的方式縱然欠妥,也遠非“圍毆致傷”。家長卻在深夜11點攜子“興師問罪”,直接驚動警方取證。
更令人費解的是,在班主任已被解聘后,家長竟翻出半年前生活老師為配合教育拍攝(且已刪除)的側面裸照舊賬,帶著律師高調報案。這種不依不饒、動輒“上綱上線”的做法,早已超越了理性維權的邊界。它傳遞出一種危險的信號:任何微小的教育摩擦,都可能演變成一場針對教師的“舉報風暴”。這迫使教師如履薄冰,生怕一點風吹草動就引火燒身。
面對家長的洶洶來勢,聚龍外國語學校的處理同樣值得深思。班主任的做法確有不當,校內批評教育、規范懲戒流程本應是首選。校方卻在壓力下,不細究“打一下”的實際程度與背景,兩天內迅速以“違反師德”為由解聘班主任。這種“從快從重從嚴”的處置,看似平息了事態,實則傳遞出更危險的信號:學校缺乏擔當,遇事只會甩鍋老師。其行為等于告訴所有教師:嚴格管理等于職業風險,息事寧人才是自保之道。
其后果是顯而易見的。當家長動輒舉報,學校動輒解聘,教師必然陷入兩難:管嚴了怕被“維權”,不管了又失職。最終,最受傷的是教育本身。為了規避風險,正常的批評不敢做了,必要的紀律不敢抓了,課堂管理只能不斷妥協、退讓。長此以往,教師權威不再,課堂紀律渙散,最終損害的是所有學生受教育的質量和成長的環境。家長看似在“保護”自家孩子不受委屈,卻在無形中抽空了所有孩子賴以健康成長的規則土壤。這難道不是一種更深遠的傷害?
教育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戰場,而是需要各方共同守護的成長土壤。當家長舉著"保護孩子"的盾牌步步緊逼,學校揮舞"師德紅線"的利劍果斷切割,我們是否忘記了教育的本質——那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過程?或許該重建的不僅是師德監督專線,更是家校之間那根被焦慮扯斷的信任之繩。
畢竟,當教師不敢伸手扶正歪斜的樹苗,當家長總想替孩子遮擋所有風雨,我們培養的將是一代既無規則意識又缺乏抗挫能力的"溫室花朵"。這場風波終會平息,但留下的思考不應止步:如何在維護權益與適度容錯間找到平衡,如何讓教育懲戒回歸"為了成長"的初心,或許才是每個教育參與者該交的答卷。
您認為家長舉報是否過激?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