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南北大地頭頂著一鍋悶熱。小暑后的第五天,氣溫仿佛一下子被推到了檻上。大街小巷的蟬噪連成一片,樹影婆娑,只剩午后的斜陽還在墻頭描金。
家里長輩早就絮絮叨叨:“明天觀音成道,今天要凈口凈心凈手。”小時候不懂,只覺得飯桌上少了魚肉,多了豆腐苦瓜,連大人們的聲音都低了八度。可實際上,這一刻浮躁的暑氣仿佛也被這些講究溫柔地按住了頭,日子安安靜靜地流淌下來。
農(nóng)歷六月十九,是觀音菩薩成道的日子。民間傳說,觀世音大慈大悲,拯救眾生于水火。正是這一點挽風扶弱的溫柔,讓無數(shù)中國家庭世代敬仰。有的人在家里焚香凈水,有的人一清早就去寺門外躬身拜祭。其實,日子平常,而這份心意最珍貴。人間越熱,這份寧靜與敬意就越顯得可貴。
觀音,是“觀世音”的簡稱,意為“觀察世間苦難、聆聽眾生呼聲”。據(jù)《悲華經(jīng)》記載,她原本是阿彌陀佛座下太子,發(fā)愿終身濟世,無苦不度。后來又有妙善公主的傳說,說她為救眾生苦難而舍身修行,最終在六月十九這天功德圓滿,飛升成道。從那時起,民間就把這天視為祈福、許愿的吉日。
唐詩有云:“慈門長啟普天下,萬戶千家共朝昏。”意思再通俗不過:只要有觀音在,家家戶戶都有盼頭。這慈悲的大愿,也讓觀音成了無數(shù)家庭的精神靠山。別看現(xiàn)在寺廟的觀音多塑女相,最初她其實是男相。隨著流傳,觀音“母性”溫柔一面越發(fā)突出,逐漸被民間認為是婦女兒童的守護神。年頭久遠的鄉(xiāng)村,甚至有“男觀音女送子,女觀音救急難”的說法。
六月十九、二月十九、九月十九并稱觀音“三大節(jié)”。成道日格外隆重。小時候見過觀音廟排隊祈福的場景:婦女們一身素雅,孩子們笑嘻嘻地拉著衣角,三柱香、兩碗清茶、一盤新水果,承載著一年四季的心愿。大人總說,這天有愿必成,“只要誠心,觀音不舍人間苦”。
鮮為人知的小細節(jié)還有:有的地方會在這兩天提前掛青(帶點綠意的布條或食品),據(jù)說可以護宅平安。有些老家的人家喜歡在田頭豎柳枝,寓意化解烈陽暑氣、家宅安寧。有的老人更講究,會用楊柳水凈手凈屋,把整院都擦得干干凈凈。生活的儀式感,其實總藏在這些看似瑣碎的小動作里。
餐桌上的慈悲心:3道素食的溫柔滋味
過六月十八這天,講究要“凈口”。實在不必苦行,只需換成清淡素食,讓口腹之愿和諧而來,生活自然溫柔幾分。講究一些的人家,飯桌上必有三樣菜:
豆腐西葫蘆
豆腐,鄉(xiāng)下人常說它“柔而不軟,淡而不俗”,恰似觀音的慈悲。西葫蘆新鮮脆嫩,應(yīng)時應(yīng)景,兩者共煮清湯,就是一碗清寧安穩(wěn)。
家常做法多簡單:一塊北豆腐切丁,一根西葫蘆切片,下鍋加水燉,撒少許鹽和蔥花,三五分鐘出鍋,細嫩清香,最合暑氣。
素炒三絲
有色有香,最是家常。胡蘿卜、土豆、長豆角切細絲,熱油快炒,點鹽提鮮。三色聚一盤,寓意“三生萬物”,有和氣生財?shù)囊馑迹先苏f“炒三絲,三生順”,全家都愛。
用料極簡:分別切絲備用,鍋入少許油,先下胡蘿卜、土豆快翻,后倒豆角,炒熟加鹽即可。三色交融,孩子都搶著吃。
炒苦瓜
苦瓜在夏日是“去火菜”,更是自家菜園的常客。苦味雖重,卻有回甘,寓意“苦盡甘來”。人們相信吃點苦瓜,能驅(qū)走心頭的煩躁,迎一份寧靜。
食用方法也講究:苦瓜切片,用鹽抓一抓去些苦水,快炒幾分鐘即可。熱鍋熱油,點蒜提味,炒到翠綠不澀,微苦卻清爽。
各地風俗小補充:南方有的地方六月十八晚還會煮綠豆百合粥,大人孩子清清爽爽吃上一碗,當作驅(qū)暑去燥的吉兆;有長者用黃瓜掃凈神臺,也是取清潔、順心的美意。
3件事要做,為家人祈福
一、凈口——素食清談,安穩(wěn)度日
六月十八,家家吃素。其實這不是消極避葷,更像主動選擇一份淡然。凈口,也是不說人是非、不抱怨,老人說“善言養(yǎng)心,靜口延和”,家里少一句閑話,屋子里就多一分清涼。現(xiàn)在想來,這樣的講究,不只是一時的儀式,更是一種生活智慧:在喧囂的暑天練一練閉嘴,學會溫和相處,哪家哪戶不受益?
二、凈心——心念澄明,寬厚待人
有的家庭會在清晨焚香、擦灰,求的是一天的心意清凈。凈心,其實就是暫時不讓煩雜俗事?lián)錆M腦袋。不比較、不攀比,給自己和家人都一個自在呼吸的空間。正如明代詩人王寵所言:“閑來無事凈塵心,靜坐蒲團聽鳥吟。”三伏天心頭火氣正盛,若能借這一日讓內(nèi)心冷靜下來,生活也會甜起來。
三、凈手——洗凈纖塵,善待萬物
講究凈手,既是衛(wèi)生習慣,也是對生活的敬重。無論是用楊柳水還是溫水肥皂,把手洗凈再下廚、再添飯,都是對自己與家人的一種關(guān)照。老家還有在門口掛一小袋香草,寓意辟邪安宅,求個心安。近年來城市生活步伐快了,很多人忽略這些小動作,其實這種“儀式感”才是家的溫度。
2不做之事,人間清爽不過如此
一、不殺生
這一天忌宰殺禽畜,老人常說“六月十九刀不出鞘,平安無病找得到。”有人問何必如此?說到底,是督促人們克制欲望,修一份慈悲,提醒自家小孩“萬物皆有情”。
二、不動氣
暑天人易煩躁,六月十八更要忍讓。一家人七嘴八舌,難免磕磕碰碰。母親常常在這天把孩子們叫到屋檐下,“今日忍讓三分,明天全家順分。”轉(zhuǎn)一天的脾氣,生活就順了一整年。
這些禁忌,看似有些守舊,其實都是生活智慧。日子過得細致些、柔和些,福氣便從廚房、案頭、飯桌間悄悄來了。
每到六月十八,不論身在何地,我都喜歡守著一桌家常,念起老一輩的教導。餐桌清淡素凈,家里安安穩(wěn)穩(wěn),“只要心里有觀音,俗世也能緩緩過成詩”。
其實,生活絕不只靠一餐飯或幾個儀式,但這些來自祖輩的老規(guī)矩,像一把舊蒲扇,在最燥熱的日子里為你帶來一抹涼風。今年北上廣的高溫剛好都趕在這一段,傍晚的時候,不如試著關(guān)掉兩會兒手機,好好炒兩個小菜,看一場落日,和家里人吃一頓素食,給平凡的日子上一份祈福。
人間煙火最撫凡心。一點點清凈,一點點慈悲,一種對家人健康與平安的守望,便能讓一整個夏天溫柔綿長。
“好日子要凈手凈心,三餐四季都清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