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鐸
妥善解決南海問題無法一蹴而就,有關各方在探討解決方案時應展現克制和耐心,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真正發揮國際法所要求的諒解和合作精神,共同維護南海來之不易的和平穩定,共同開創各方合作共贏的未來
近年來,每到7月12日前后,國際輿論場就會出現炒作所謂“南海仲裁案”及其“裁決”的論調,今年亦不例外。這背后既有部分南海爭端當事國企圖“坐實”仲裁“裁決”、強化單方面主張的戰略誤判,也有個別域外勢力攪動南海局勢、挑撥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系的險惡用心。
盡管國際社會已廣泛知曉和理解中國“不接受、不參與仲裁,不接受、不承認裁決結果”的立場,但極少數國家仍未從根本上認識到所謂仲裁“裁決”對當事國妥處南海問題的嚴重干擾、對國際爭端解決機制公正性和權威性的嚴重損害,以及對基于國際法的國際秩序的深遠危害。
仲裁“裁決”與國際法治背道而馳。持“裁決即國際法”論者的根本邏輯,在于“裁決”是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爭端解決機制所組建的“仲裁庭”做出的,必然在法律上“終局有效”。然而,應菲律賓單方面請求建立的“仲裁庭”違背“國家同意”原則進行越權審理,其做出的“裁定”注定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仲裁庭”罔顧《公約》有關不調整領土主權事項的基本事實,無視中方通過公開渠道表達的立場和意見,對菲律賓精心包裝的訴求“照單全收”,在事實上強行裁定領土歸屬,違背了國際司法和仲裁機構慣常遵循的基本原則和審慎自律的精神,不僅會動搖締約國對《公約》爭端解決機制的信心,也貶損了國際司法和仲裁機構長期積累的聲譽。“仲裁庭”還以“解釋”之名行“造法”之實,在諸如“歷史性權利”“群島整體性”“島嶼制度”等問題上肆意變更甚至創設海洋法規則,顛覆了國家作為國際法主體的資格。
仲裁“裁決”與公平正義背道而馳。國際司法與仲裁機構的本質目標是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但一個出于地緣政治目的組建的“仲裁庭”顯然難以承擔這一責任。在“仲裁案”推進的重要時間節點上,個別域外國家施加影響的意圖昭然若揭。一手組建“南海仲裁庭”的國際海洋法法庭時任庭長為日本籍法官柳井俊二,其時還擔任日本政府安保法制懇談會會長職務,暗中助力日美強化同盟關系并協調雙方涉釣魚島政策。此外,“仲裁庭”不僅在合理時限外多次允許甚至主動要求菲律賓提交補充所謂“證據”,還在未對菲方專家報告展開質詢和細致審查的情況下就徑直采信,背離了國際法的一般證據規則。
仲裁“裁決”與定分止爭目的背道而馳。南海問題事關多國,領土主權爭端和海洋劃界問題相互交織,牽涉歷史、政治、法律等多重因素,絕非任何所謂“裁決”所能一錘定音,更遑論一紙結論先行、漏洞百出的單方面“裁決”。南海形勢之所以總體穩定可控,并非因“仲裁裁決解決了有關爭議”。若一些國家仍執迷于“裁決即國際法”的幻象,妄想中國會接受一個毫無公平正義可言的解決方案,則必然與解決南海問題南轅北轍。
中國不接受、不承認有關“裁決”,不接受任何基于有關“裁決”的主張和行動,目的是維護包括《公約》在內的國際法所賦予的正當權益,維護包括《公約》在內的國際法的完整性、嚴肅性和權威性。妥善解決南海問題無法一蹴而就,有關各方在探討解決方案時應展現克制和耐心,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真正發揮國際法所要求的諒解和合作精神,共同維護南海來之不易的和平穩定,共同開創各方合作共贏的未來。
(作者為中國南海研究院區域國別研究所所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2日 03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