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為廣告信息
在小海鎮人民政府接待室,一面印著“多年積案終化解,誠心為民辦實事”的錦旗格外醒目。這面錦旗背后,藏著一段跨越40年的土地權屬恩怨。正是小海鎮“用心化解矛盾,用情守護安寧”的調解工作法,讓這段糾纏兩代人的糾紛畫上了圓滿句號。
群眾送來的錦旗
事情的原委要從1984年說起,松山村張某某家與鄰居因宅基地邊界不清產生糾紛,隨著時間推移,矛盾非但沒有平息,反而因歷史檔案缺失、當事人記憶模糊愈發復雜。
去年,雙方矛盾再次激化。關鍵時刻,小海鎮調解團隊主動介入,他們沒有急于給出解決方案,而是挨家挨戶走訪村里80多歲的老人,在檔案室里翻找了數天,終于理清了矛盾雙方土地權屬變遷脈絡。調解現場,調解員先給雙方遞上熱茶,耐心聽他們“倒苦水”,經過多輪協商,最終敲定土地置換補償方案。握手言和的那一刻,張某某感慨道:“40年的心結,終于解開了。”
這樣的調解場景,在小海鎮早已不是個例。松棵村的李某某和程某某這對叔嫂,曾因祖宅繼承問題積怨頗深。調解團隊沒有簡單照搬法律條文,而是帶著米和油走訪兩家,聽他們回憶小時候互相幫襯的日子,用心用情幫他們打開心中的“結”。“你們是血脈相連的親人啊,總不能像仇人那樣互不讓步嘛。”調解員不厭其煩的勸解終于觸動了兩人的心弦,最終在調解中達成經濟補償的折中方案,破裂的親情也逐漸修復。
工作員正在調解村民鄰里糾紛
近年來,小海鎮搭建起“一站式”矛盾糾紛化解平臺,由法律專家、心理咨詢師、基層調解員組成“調解團”。在調解過程中,由法律專家負責剖析矛盾中的法律關系,給出專業解決方案;心理咨詢師通過疏導當事人情緒,緩和緊張對立狀態;基層調解員則憑借熟悉民情的優勢,用接地氣的方式溝通協調。三方分工協作,從法理、情理、事理多維度發力,讓矛盾糾紛迎刃而解。
“我們堅持勤上門、少說教、多傾聽、找癥結、促解決的原則,推動矛盾糾紛就地化解。”小海鎮平安法治辦主任楊仕江介紹,在調解中注重情理法相結合,既堅守法律剛性,又兼顧人情溫度。
同時,小海鎮還積極構建多元調解機制,充分整合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等多方力量,聯合法院、公安、司法等專業機構,打造“一站式”矛盾糾紛化解平臺。以 “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機制為抓手,強化制度保障,建立鎮、村、組三級矛盾糾紛排查網絡,定期開展矛盾隱患排查,構建起全鏈條預防體系。通過建強專業調解委員會、規范閉環轉辦流程、搭建實時溝通微信群、出具權威調解文書等模式,形成從源頭預警到矛盾化解的完整路徑。這一體系既注重抓早抓小,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又通過動態跟蹤和長效管理,真正實現“小事不出戶,大事不出鎮” 的治理目標。
工作人員在銀光村調解土地糾紛
此外,在強化源頭治理與防范化解方面,小海鎮還通過流動大喇叭、召開院壩會等方式強化法治宣傳,讓法治理念走進千家萬戶、深入群眾心中。“以前覺得法律離自己很遠,現在才知道,守法用法就是在保護自己。”村民張雨秀的話,道出了小海鎮法治宣傳的成效。
從40年的土地積怨到叔嫂房產糾紛,小海鎮用“心”與“情”織就了一張平安網。在這里,矛盾化解不僅是解決問題,更是修復情感、守護安寧。
“今年以來,小海鎮共調處各類矛盾糾紛273起,目前已化解230件,43件正在化解中。下一步,小海鎮將繼續探索創新更多有效化解基層社會矛盾糾紛的新經驗、新方法,打好矛盾糾紛化解‘組合拳’,用心用情做好基層治理工作,讓基層治理更有力度和溫度。” 小海鎮平安法治辦主任楊仕江說。
威寧融媒記者 羅喜貴
編輯:馬召鳳 ▏責編:陳武帥 ▏編審:何 歡
終審:趙 杰 ▏監制:馬勛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