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威爾遜中心基辛格中國美國研究所的研究員克勞斯·拉雷斯在最近的采訪中談到中美關系時,他是這樣說的,永遠要記住丘吉爾說的一句話,“爭論總比戰爭好”。
翻開中美關系歷史,不得不提到20世紀70年代,尼克松和基辛格主導美國外交政策時,那時候的中國還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發展中國家,積貧積弱,發展程度還很低。
當時的中國別說科技領域,就連人們最基本的溫飽都還是一大難題,彼時這樣的中國拿什么與西方國家競爭呢?
因此,在西方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尼克松和基辛格“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把中國從“圈外”帶入了“圈內”。
實際上,這句話確實有一定的現實基礎。
尼克松和基辛格的破冰之旅,讓中美在經貿與政治層面取得實質性、顯著性的發展成果。
中美之間的交流互動,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中國的發展進程,推動中國成為了具有顯著成就的經濟體。
針對這一發展歷程,部分美國人士存在這樣一種觀點,即認為美國在中美關系中扮演了類似“引導者”的角色,以一種形象化的表述來看,仿佛將中國“培養至成熟發展階段”。
在這樣的視角下,當中國在短短數十年發展為一個強大、能與美國競爭的國家時,就如同“學生與老師競爭時,老師就不太樂意了”,這或許就是美國如今對中國看法的真實寫照。
五十年前,中國還造不出高水平的汽車,然而五十年后,中國的電動汽車技術已經遠遠將美西方國家甩在身后了。
此后,打壓制裁以及圍堵限制成為了美國對中國的家常便飯,正是因為中國的發展速度讓他們感到恐懼,他們焦慮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世界頭號國家恐怕要易主了。
然而,美國疏忽了最關鍵的一點,中國有一句古話說的好,天時地利人和,在天時地利都一樣的背景下,人和成為了最關鍵的因素。
歷史上,美歐之間也有過類似的關系,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幫助歐洲重建,讓戰后的歐洲從滿目瘡痍的狀態變得強大起來。
歐盟以及歐元的誕生,更是讓外界認為歐盟將會是美國最大的競爭者,然而如今的歐盟卻甘愿淪為美國的附庸,在中美俄舉行的“飯局中”,連一席之地都占不到。
更不用說在面對特朗普關稅大棒緊逼的時候,日韓都強硬起來了,而歐盟卻為了能盡快與美國達成協議,做出讓步。
法國總統馬克龍強硬發聲,表示法國不會接受不對等的美歐協議,然而當特朗普將大刀架在脖子上時,馬克龍又改口道,美國是最強大的盟友。
這種搖擺不定的態度,恰好成為了美國任意制裁的理由。
自古以來,弱肉強食亙古不變。
眼下,為了能在下一次中美談判前獲取更多籌碼的特朗普,又“炒起了冷飯”。
當地時間7月8日,打著所謂“國家安全”和“糧食安全”的幌子,特朗普政府擬禁止中國及其他被其定義為“外國對手”的國家在美國境內收購農田。
并且,對于中國投資者已在美國購置的農業用地,將面臨被強制“收回”的潛在風險。從政策表象來看,美國此舉似乎將矛頭指向了多個國家。然而,美國部分媒體直接指出,特朗普政府推行的這一政策,其實際針對目標就是中國。
之所以將其定義為“炒冷飯”,是因為早在2023年拜登時期,美國參議院就以91比7的投票結果,通過了一項禁止中國企業購買美國農地的法案,如今特朗普政府又老調重彈。
無非是繼續向外界展示自己對華強硬的姿態以及向中方施壓,早日回到談判桌前。
此前貝森特以及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齊放風,表示在8月初會與中國同行見面,然而中國到現在還未對此有所回應。
或可以看出中方還在評估美方的誠意,但特朗普政府卻等不了了,稀土儲備僅能維持數月,而在軍用稀土上,中國依然沒有松口,而美國在高端芯片領域依然對華禁止出口。
可見長期來看,中美雙方會繼續維持“一邊競爭,一邊合作的”狀態,但是美國如果還是要堅持遏制中國的發展,中國同樣也會對等反制。
信息來源:《美政府揚言全面封殺中國購買農地,并考慮收回中國投資者已持有資產》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